不過早於 2011 年,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Nicholas Christenfeld 已就「劇透會否破壞整個故事」作研究,研究方式是這樣的,讓三組實驗者閱讀純文學、推理小說、懸疑小說等不同的書本。第一組閱讀沒有劇透的版本,第二組閱讀前面有劇透警告的版本,第三組閱讀在故事中無預警地插入劇透的版本,再比較這三組實驗者的感想和對書本的評價。結論是,實驗者覺得「有劇透的更好」。
偶然?科學是要講證據的,Nicholas 於 2013 年、2015 年再作深入研究,參與研究的人數更由最初的 30 多人增加到 400 多人,但結論還是一致的,結論仍然指向「有劇透令人更加享受」,是的,原來劇透真可以是種樂趣。
不過 Nicholas 也提到實驗的局限性,就是次序的問題,一個人沒可能同時就有劇透和無劇邊兩種狀況,去看同一套電影的首映,又或是看一本書。也就是說,劇透能令劇情看來更精彩,但沒有劇透會否有不同的體驗還是未可知的。
看過台灣網站上,就「劇透」的評論非常精闢,該文筆者認為劇透之所以討厭,並非因為透露了劇情,而是「剝奪」了觀眾第一次的體驗,情況就像是「得不到女神的第一次」,又或是「女神原來不是處女」的那種失落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