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湯告魯斯跟導演好友 Chris McQuarrie 在其 Twitter 上發表了一段影片自白,以「努力呈現優質動作電影畫面」的工作者之名,狠狠地呼籲大家欣賞電影前,緊記關上 motion smoothing 功能。其實兩年前 Paul Thomas Anderson、Rian Johnson、Chris McQuarrie、Edgar Wright,甚至科技控如 Christopher Nolan 等導演、編劇,已在努力陳述 motion smoothing 之害。《銀河守護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 編劇 James Gunn 更於年前發起了 Anti-motion-smoothing Campaign,而攝影師 Reed Morano 甚至出動到 Change.org petition 爭取簽名支持,但通通都及不上湯告魯斯說上一句。Motion smoothing 之害,終於被正視了。
Motion smoothing 是甚麼回事?In case 你不知道,就在這先簡單說明一下。電影是用每秒 24 格拍攝的,而今日高清電視的硬件播放標準是 60p/60 格(PAL 制式是 50p,這涉及的更複雜,暫且按下不表),格數上的不合,很容易在是電視上感覺到電影不夠流暢、窒格、殘影等問題。基於格數愈多畫面愈流暢的科學依據,要用 24 格的內容填滿 60 格的畫面,電視廠商們便想辦法演算多 36 個畫面再安插在其中。有的用前後畫面合成,有的用夠 3 個畫面來估計,有的甚至出動到 AI 來全面估算。最後,畫面是流暢了,但副作用是畫面光了、色彩鮮豔了,畫面少了電影味而多了 video 味。外媒乾脆用「soap opera effect」來影響,意謂如「膠劇」般的視覺效果。
最初 motion smoothing 也為大眾接受的,畢竟其時普遍電視面板的反應時間不夠快,影像處理能力又一般,24 格的電影的殘影確實叫人看得辛苦。只是後來硬件技術成熟了,但電視品牌仍選擇以流暢度作招徠,甚至變本加厲地由 60Hz 提升到 120Hz 甚至 240Hz。有數得計,24 格變 60 格,已有 6 成畫面「造假」,由 24 格變成 240 格,假的東西足有 9 成。作為電影工作者,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忠實呈現於觀眾面前,如今一成原著,九成二次創作,還要是創作成「膠劇」般的樣子,又難怪 motion smoothing 在電影業界會犯上眾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