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直播走近真相之細節
早前鏗鏘集訪問了《立場新聞》兩位主力街頭直播的記者,其中有段提到直播所用到的裝備,你會發現其實簡單得緊要:一部手機,再加一支手柄 / 穩定桿,頂多是按需要加上收音咪,最重要反而是「尿袋」,因為時刻要為手機充電保持在線。還有一些細節,如立場哥哥展示了土炮的冰水降溫法,說可以極速為手機降溫,從而提升畫質和流暢度,減少起格問題。
相比之下,資源相對豐富的傳統電視台,如 TVB、NOW、有線甚至香港電台等,仍會有廣播級的器材作支援,訊號亦會先發送至其新聞中心再作分流至網絡平台,所以一般而言,畫面的解像度和流暢度都會比純粹使用手機拍攝直播為佳。
是否要以畫質分高下?也不盡然。一來是手機屏幕本就不大,二來對直播來說,流暢度和即時性,比起畫質重要得多,所以網民對網絡直播寬容度其實頗大。在兄弟爬山各有各做下,網媒跟傳統電視台的分別,反而在於內容上的選擇。情況是,主力使用手機拍攝的網媒,因為器材小巧方便,比起傳統的廣播級大機,更容易在人叢之間鑽營,走得更前更近。比如佔領立法會當晚「一齊走」的一幕,又例如元朗恐襲當晚的第一身畫面,筆者執筆時,就正在看麗晶花園管理處事件,這都是傳統廣播級機種難以拍攝得到的。至於傳統點的廣播級機種,就可以在佔路、施放催淚煙、遊行等需要覆蓋廣闊空間的場景上發揮作用。畢竟,以手機拍攝催淚煙的煙霧彌漫,也算是另類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