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Hz - 20kHz
很多人都未必聽到的高頻到超高頻段,電子音樂、古箏、鋼琴的泛音屬於這部分。雖然聽不到但依然會影響高頻亮度和音樂空間感,太少會有焗聲的情況,太多就會顯得飄忽不穩定。

12kHz - 16kHz
鈴、三角鐵等高頻泛音、小提琴擦弦聲的頻段,壓得太低會讓樂器失去個性和質感,推得太高會有毛刺感。

8kHz - 12kHz
音樂主要的高音區域,長笛、短笛、小號、雙簧管等高音管樂器所屬頻段,適當的推高會讓人覺得高音豐富而明亮,但太多就會有尖銳、刺耳的情況;太少的話音樂就缺少活力和感染力。

4kHz - 8kHz
部分女聲、吹奏類樂器所屬的頻段,影響人聲的清晰度、明亮感。這部分頻率太少會讓音樂變得平淡,太多就會太過刺激尖銳,人聲可能出現齒音。

1kHz - 4kHz
人耳最敏感的頻段,影響人聲清晰度、音樂層次感,適當推高有助提升聲音的清晰度和明亮感。太多則會有粗聲、厚聲的感覺,太少就會覺得焗聲、語音不清。值得一提的是 1kHz 是音響器材測試的標準參考頻率。

300Hz - 1kHz
呈現音色的厚度和力度的頻段,也是人聲歌唱、對話的頻率,適當加強可以提升清晰度喉音及人聲磁性。太多同樣會降低清晰度,太少則讓人聲變得單薄、模糊,音色變得鬆散。

150Hz - 300Hz
男聲的低頻頻率,也是樂器中和弦的根音頻率所在及很多超低音喇叭的頻響上限,影響音樂的厚度、力度,適當加強可以讓音效更震撼、低頻更紮實。太少則會讓人明顯覺得缺少低音、力度不足。

60Hz - 100Hz
影響低頻厚度、包圍感的頻段,也是大鼓、大提琴、鋼琴等有極低頻率樂器的部分頻段,適當的呈現會讓音色更厚實,太少同樣會缺得缺少低音、有氣無力,太多則會轟耳。

20Hz - 60Hz
人耳可聽聲音的最低頻段,呈現音樂和聲音的空間感,很多器材無法表現到這個頻段的聲音,不當的調整可能影響音色和聲音空間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