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畫家,在生的時候一直被低估,到死後才得到應有的掌聲。音樂家也有這樣的例子,就像法國的 Erik Satie,今天幾乎沒有人未聽過〈Gymnopédies〉和〈Gnossiennes〉,但在他活躍創作的時期,雖然不致於寂寂無聞,但影響力肯定遠不及他離世後那麼大。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Erik Satie 誕辰 150 周年 重溫誰都合聽的「家具音樂」

Erik Satie 誕辰 150 周年 重溫誰都合聽的「家具音樂」

很多畫家,在生的時候一直被低估,到死後才得到應有的掌聲。音樂家也有這樣的例子,就像法國的 Erik Satie,今天幾乎沒有人未聽過〈Gymnopédies〉和〈Gnossiennes〉,但在他活躍創作的時期,雖然不致於寂寂無聞,但影響力肯定遠不及他離世後那麼大。

今天我們在很多電影中都會聽到有 Erik Satie 的樂曲作為配樂,也許沒有想過,當年他予人的感覺是古古怪怪的,因為他總會為樂曲起一些很不正經的名字,樂譜又不用拍子記號、小節線,只寫一些短句讓人感受是甚麼節奏。

Erik Satie 不是一個優秀的演奏家,十幾歲的時候甚至被老師形容為「最懶惰的學生」、「一直沒有進步」。他不喜歡學院教學,拒絕刻板,也討厭古典音樂只追求格局宏大,卻不注重意境和深度。

然而,Erik Satie 的作品也確實具挑戰性,像他死後才被發表的〈Vexations〉(煩惱),便有註腳要求演奏者須把主題連續彈奏 840 次,試問又有誰能夠做到呢?後來 John Cage 於 1963 年策動了一個馬拉松式演奏,舉世矚目,他更稱讚 Erik Satie 是首個讓時間和音樂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的音樂家。

現在,大家都稱 Erik Satie 是簡約主義、環境音樂的先鋒,他自己則稱之為「家具音樂」(furniture music),「放在一旁就好」,不必很專心聽,當作背景音樂就可以了。所以,有人認為 Erik Satie 艱澀難懂,但其實也可以說,他的音樂誰都適合聽。今天(5 月 17 日)正值 Erik Satie 誕辰 150 周年,是時候重溫他的優美樂章了。

鋼琴家 Aldo Ciccolini 演奏的〈Gymnopédies〉:

另一個版本的〈Gymnopédies〉,Reinbert de Leeuw 以極緩慢的節奏彈奏,被認為更能捕捉原作應有的意境:

Daniel Varsano 彈奏的〈Gnossiennes〉:

華語唱片中少有的 Erik Satie 章節,雷光夏十多年前的專輯《時間的密語》,包含一曲由 Uri Caine 演奏的〈Gnossiennes〉:

緊貼最新資訊,請讚好 SPILL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