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全名為 Editions of Contemporary Music,於 1969 年由德國音樂人 Manfred Eicher 創辦,當年他只有 26 歲,而且寂寂無名。60 年代尾,搖滾音樂的氣勢已明顯蓋過爵士音樂,那時有 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Velvet Underground 和 Led Zeppelin 等猛團,除了少數如 Miles Davis 等大師仍然能獲得高度注目外,爵士音樂已逐漸遠離年青人的目光。
可是 Manfred Eicher 還是創立了 ECM,而且銳意要讓爵士音樂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儘管,當時並沒有人看好。往後的故事不用多說,全世界都跌眼鏡了,ECM 十分成功,成為了當代爵士音樂的超級名廠。當然,ECM 最初也捱過不少慘淡日子,直到 1975 年 Keith Jarrett 的經典《The Köln Concert》推出,形勢才正式扭轉。事實上,很多 ECM 唱片的銷量都不算高,只是靠某些猛人如 Keith Jarrett 和 Jan Garberek 等「補貼」利潤;當一個老闆連蝕本生意都肯做,大概就證明了他有多大的熱誠了,而這份堅持也讓 ECM 的性格變得更鮮明,雖然沒有賺大錢,但起碼能夠半世紀屹立不倒。過去 50 年,試問有幾多獨立音樂廠牌已經倒閉?
Manfred Eicher 雖然來自德國,但音樂品味上卻接近北歐的凄冷格調,ECM 的出品大多簡約、純淨,著重建立氣氛,是非一般的爵士音樂。對於唱片品質,他的要求亦出名高,並且認為黑膠唱片才是聆聽爵士音樂的最佳媒介,CD 次之,數碼音樂串流則不是他所喜愛的。可是,當現時很多音樂都被放到如 YouTube 等視頻網站時,他認為不得不把唱片供給各大音樂串流服務商,這樣才能保障版權持有人的利益。但他在新聞稿強調,黑膠和 CD 始終才是聽這些音樂的理想方式。
ECM 的出品至今已超多,很難一一推介,本文只是抽取其中 7 張簡介一下罷了。必須強調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優秀的音樂人如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和 John Abercrombie 等,都未有涵蓋(寫不了那麼多啊!),建議讀者自行多多發掘。另外,撰文期間發現部分唱片只能在 Spotify 找到,Apple Music 則不見蹤影,原因未明,又,是否真的是「全目錄」仍需要時間驗證(事實上我找不到某些 Arvo Pärt 的唱片,但他的唱片屬後來的「New Series」,不肯定是否包括在內),以下選來的專輯則都能在 Spotify、Apple Music 和 TIDAL 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