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在家中會跟自己玩一個自稱為「幻象」的遊戲。我會幻想自己成為電影或動漫人物,(多半是參照最近在電視上看過的東西)想像場景和故事,或者重演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然後便在沙發上或浴室舞手舞腳,作勢要把虛構的敵人擊倒。現在回想,《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子彈時間」與無視重力的東洋式打鬥場面,是我許多時候會「上演」的電影,全因夠酷(這亦是我患上中二病的起始)。因此,當續集《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忽然無故推出,童年回憶便無意識地驅使我認定這是非看不可的電影。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復活過後,他變平凡了

【影評】《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復活過後,他變平凡了

小時候,我在家中會跟自己玩一個自稱為「幻象」的遊戲。我會幻想自己成為電影或動漫人物,(多半是參照最近在電視上看過的東西)想像場景和故事,或者重演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然後便在沙發上或浴室舞手舞腳,作勢要把虛構的敵人擊倒。現在回想,《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子彈時間」與無視重力的東洋式打鬥場面,是我許多時候會「上演」的電影,全因夠酷(這亦是我患上中二病的起始)。因此,當續集《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忽然無故推出,童年回憶便無意識地驅使我認定這是非看不可的電影。

小時候,我在家中會跟自己玩一個自稱為「幻象」的遊戲。我會幻想自己成為電影或動漫人物,(多半是參照最近在電視上看過的東西)想像場景和故事,或者重演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然後便在沙發上或浴室舞手舞腳,作勢要把虛構的敵人擊倒。現在回想,《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子彈時間」與無視重力的東洋式打鬥場面,是我許多時候會「上演」的電影,全因夠酷(這亦是我患上中二病的起始)。因此,當續集《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忽然無故推出,童年回憶便無意識地驅使我認定這是非看不可的電影。

(以下內容含劇透)

結果我很快被電影的第一幕吸引住。《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作為一部續集,帶著一份罕見的自覺性,重新經營母體的虛擬世界。開首用上後設的戲劇形式延續有關電腦世界的故事,大膽將過去的三部曲說成是電玩遊戲。而這個理論亦不無道理,畢竟此系列一直就如遊戲體驗般超現實,尤記得 Neo 在第一集透過磁碟便學成各家門派的功夫,裡面青綠色調的混濁世界又如沙盒遊戲般自由,甚至 Neo 與 Agent Smith 之間大量誇張失真的 CGI 格鬥場面,一樣有濃厚的電玩遊戲質感。導演 Lana Wachowski 以自謔的口吻評論自己與妹妹昔日的代表作,別有反叛調皮的趣味。

電影更為百厭的是劇情講述遊戲開發人 Thomas Anderson(aka Neo)臨危受命要為系列開發第四集,而這個主意正是由本片的電影公司華納兄弟,以不大尊重作品的態度向主角的遊戲公司提出。難不成這是 Lana Wachowski 的夫子自道嗎?戲中亦多番嘲諷製作人為了賺錢而不斷翻拍電影。導演是迫於無奈才開拍這部沒必要的續集麼?唯事實不盡如此。Lana 在訪問中解釋是因為父母的離去而萌生創作念頭。反之她的妹妹 Lilly Wachowski 對續集感到無趣,故本作只有 Lana 擔大旗。所以這些諷刺全是突顯創作人的自覺,亦渴望超越原作,成就一齣全新的《22 世紀殺人網絡》。

小時候,我在家中會跟自己玩一個自稱為「幻象」的遊戲。我會幻想自己成為電影或動漫人物,(多半是參照最近在電視上看過的東西)想像場景和故事,或者重演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然後便在沙發上或浴室舞手舞腳,作勢要把虛構的敵人擊倒。現在回想,《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子彈時間」與無視重力的東洋式打鬥場面,是我許多時候會「上演」的電影,全因夠酷(這亦是我患上中二病的起始)。因此,當續集《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忽然無故推出,童年回憶便無意識地驅使我認定這是非看不可的電影。

可惜當劇情進入第二幕,Thomas Anderson 決定吞下那粒讓他看見真相的紅色藥丸,整部電影便走向與首作《22 世紀殺人網絡》相似的道路。Neo 一樣從母體醒來,一樣與 Morpheus 對打訓練,唯一不同卻又意料之內的是他必須給 Trinity 選擇,決定要否從完美的虛擬世界中甦醒過來。

《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最大問題便是故事意念過於淺薄,本質上跟一般講述英雄救美的荷里活電影無異,只是編導對她所建立的科幻世界特別投入。劇本詳盡設計要如何把 Trinity 從母體喚醒的步驟(過程複雜到需要另一角色成為她的替身)、The Analyst 與 Agent Smith 阻止 Neo 與 Trinity 離開的大計,毫無疑問這是一份對作品的認真。但這些規則和邏輯只能在《22 世紀殺人網絡》的戲劇內存活,一旦觀眾離開了電影院,回到屬於自身的現實世界,以上那些花費一半篇幅所解說的科幻世界觀便與我們無關。相比首集利用「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的經典思想實驗,並加入不同哲學思想重新定義現實,今集劇情顯得微不足道。

小時候,我在家中會跟自己玩一個自稱為「幻象」的遊戲。我會幻想自己成為電影或動漫人物,(多半是參照最近在電視上看過的東西)想像場景和故事,或者重演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然後便在沙發上或浴室舞手舞腳,作勢要把虛構的敵人擊倒。現在回想,《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子彈時間」與無視重力的東洋式打鬥場面,是我許多時候會「上演」的電影,全因夠酷(這亦是我患上中二病的起始)。因此,當續集《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忽然無故推出,童年回憶便無意識地驅使我認定這是非看不可的電影。

而在特技資源愈益進步的時代,《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對電影的場面調度亦過於怠惰。尤記得首集末段,Neo 需要在鬧市穿插不同的街道找尋電話,才能從母體回到現實世界,Agent Smith 等追兵從後殺出,整個段落氣氛迫人。今集主角們有很多難關只需要跨過一道門、一個決定、使出一下氣功,便能輕鬆將一堆毫無靈魂的敵人解決掉。想不到失去袁和平的動作設計,本片的動作場面便潰不成軍。

1999 年的《22 世紀殺人網絡》可謂開發了童年時期的我對動作電影的想像(對,我當時沒有把它當成科幻片)——原來人可以這樣避開子彈,可以這樣反地心吸力地打鬥。倘若今天的我仍是個小孩,觀看《22 世紀殺人網絡 復活次元》只會令我得到二手的想像力——那些給荷里活拍過一百遍類似的電單車追逐戰,以及無敵的氣功。

我僅願這一代的電影,能給無意間接觸到電影的這一代的小朋友,得到一個「原來電影可以這般」的驚嘆。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