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 1》有一點很特別,它固然是時裝片,但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二年前,我們姑且可稱它為近代時裝片。2005 年的香港,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飾)和黃天樂(鄭欣宜飾),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即將踏入三十歲。她們互不認識,性格各異,因緣際會林搬進了黃的家,林若君透過黃天樂的日記知道黃的故事,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29 + 1》:源於舞台,趨向文學

【影評】《29 + 1》:源於舞台,趨向文學

《29 + 1》有一點很特別,它固然是時裝片,但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二年前,我們姑且可稱它為近代時裝片。2005 年的香港,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飾)和黃天樂(鄭欣宜飾),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即將踏入三十歲。她們互不認識,性格各異,因緣際會林搬進了黃的家,林若君透過黃天樂的日記知道黃的故事,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看完電影後,我即時想到,會不會有人拿它跟去年很出色的《七月與安生》比較呢?同是兩生花式女性電影,同樣講述一對性格迥異的年輕女生的故事,甚至同樣有把弄敘述,跟觀眾玩遊戲。《七月與安生》無疑在攝影、音樂、美術和營造氣氛方面較優勝,情節也更豐富;但《29 + 1》卻更貼近真正的女性電影,在敘事方面甚至比《七月與安生》更有新意。

《29 + 1》原本是導演彭秀慧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2005 年首演以來,多次重演,累積演出場次接近一百場,是香港舞台劇的奇葩。我沒有看過這個系列的舞台劇,只知道導演把《29 + 1》改編成電影,最大的改動是由原本的一人分飾兩角變成由不同演員飾演林若君和黃天樂。此改動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但有沒有因為用多了一位演員而影響了原本故事的訊息,我因為沒有看過舞台劇,無從知曉。

《29 + 1》在最初三十分鐘有很強烈的舞台劇味,尤其是開場不久林若君在家準備上班的一段戲。那段戲的獨白、節奏、周秀娜的肢體語言以至最後對著鏡頭直接向觀眾說話,感覺完全脫胎自舞台。這種手法之後間歇出現,一直至林搬入黃的單位為止。(提著行李箱踏入唐樓單位及看黃留給租客錄影帶那段仍是很舞台劇,變化是在之後出現。)

《29 + 1》有一點很特別,它固然是時裝片,但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二年前,我們姑且可稱它為近代時裝片。2005 年的香港,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飾)和黃天樂(鄭欣宜飾),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即將踏入三十歲。她們互不認識,性格各異,因緣際會林搬進了黃的家,林若君透過黃天樂的日記知道黃的故事,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很奇怪,隨著鄭欣宜飾演的黃天樂戲份漸重,電影漸漸變得沒有舞台劇味,但又不是完全的主流商業電影,敘事反而有點文學味。這應該是導演的刻意經營,用手法的轉變去襯托主角林若君心態上的轉變。

當中有兩場戲我特別喜歡。第一場是林守在垂危的父親病床前,畫面忽然變了兩父女坐在舊式茶餐廳喝茶談天。最直白的解讀是林懊悔自己太投入工作,忽視家人,幻想自己仍能跟老父喝茶談天。但我們何妨大膽一點,與其說這段戲是林的幻想,也可能是兩個意識在對話,不能言語的父親在另一個空間跟女兒的心聲對話。這不只是科幻片的橋段,也是文學常見的意識流手法。

另一場是林終於從日記中發現黃的最大秘密。這場戲初看有點混亂,看下去才知道是導演跟觀眾玩遊戲:舞台劇是一人分飾兩角,電影中這場重頭戲卻是剛好相反,二人合演一角。為甚麼要用這種手法呢?除了好玩外,我想導演是有特別意思的。

《29 + 1》有一點很特別,它固然是時裝片,但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二年前,我們姑且可稱它為近代時裝片。2005 年的香港,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飾)和黃天樂(鄭欣宜飾),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即將踏入三十歲。她們互不認識,性格各異,因緣際會林搬進了黃的家,林若君透過黃天樂的日記知道黃的故事,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沒有看過舞台劇,我大膽推測,用一人分飾兩角,應該是指林和黃可以是同一人,根本從頭到尾就是林若君跟自己對話,表面壓抑,事事追求完美的林若君,心底裡原來也住了一個樂天知命,嘻嘻哈哈的黃天樂。電影用寫實手法,否定了林和黃是同一人的可能性,但在關鍵的一場戲,用二人同飾一角,相信也是指林已不知不覺被黃日記中的情懷影響,她已不是第一天搬進來的林若君,只要她願意,她也可以用黃的心態看三十歲的人生。

為甚麼我說《29 + 1》比《七月與安生》更貼近真正的女性電影?《七月與安生》雖然以七月和安生牽頭,男主角家明好像是陪襯,但她們就像張愛玲說的「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相比起來,男人不是林若君和黃天樂生命的核心,至少不是唯一的核心。黃天樂沒有正式拍過拖,她好奇,但不見得著急;林若君除了感情煩惱,還有家庭和工作壓力。完場時,不論林或黃都沒有得到真命天子的救贖,也不視尋找真命天子為人生終極目標。鮮見以年輕貌美女演員當主角的電影,愛情能退居次要位置。

《29 + 1》有一點很特別,它固然是時裝片,但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二年前,我們姑且可稱它為近代時裝片。2005 年的香港,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飾)和黃天樂(鄭欣宜飾),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即將踏入三十歲。她們互不認識,性格各異,因緣際會林搬進了黃的家,林若君透過黃天樂的日記知道黃的故事,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鄭欣宜和黃天樂

最後我想談談由鄭欣宜飾演的黃天樂。不論是選用欣宜或黃天樂的角色性格,我覺得導演都是兵行險著,但又化險為夷。坦白說,欣宜不是很討好的演員,她不算很有觀眾緣,觀眾和網民能因為種種原因(身材、外貌、母蔭父蔭、喜歡談自己的辛酸)不喜歡她。這樣一個演員,還要她裝可愛,導演是大膽、太主觀還是不諳民情?

而黃天樂也是一個「踩鋼線」的角色。她性格樂天,能以最樂觀的態度看每一件事,包括自己的悲劇命運。但她不只樂天,還很熱情,甚至是過分熱情,會在街上跟陌生人搭訕,要求合照。這種性格,處理不慎,很易變了「煩膠」。

想不到欣宜加「煩膠」卻竟然出現離奇的化學作用。有幾場戲,看著就要 over,就要開始討厭黃天樂了,導演竟然在最後一刻化險為夷,令煩變成有點可愛。而欣宜的演繹也很有層次,不只一味笑。她跟唱片店老闆道別的一場戲,表情變化細膩不誇張,甚見演戲天分。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