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看《性教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時還以為是真人真事改編。看完後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是由小說改編,不過小說本身都是真人真事啟發。美國一度非常盛行對同性戀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再教育」,以宗教和心理治療之名,扭轉他們的性取向。後來越來越多人發覺這些「治療」,一來沒有需要,同性戀在七十年代已不再被列為精神病;二來「治療」手法很殘忍,涉及精神和肉體虐待,這些「治療中心」才偃旗息鼓,但仍有某些保守教會假借「家庭治療」、「成長治療」等名稱暗地裡提供類似服務,尤其在偏遠地區和較保守的州分。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性教獄》:每天仍在上映的恐怖片

【影評】《性教獄》:每天仍在上映的恐怖片

入場看《性教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時還以為是真人真事改編。看完後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是由小說改編,不過小說本身都是真人真事啟發。美國一度非常盛行對同性戀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再教育」,以宗教和心理治療之名,扭轉他們的性取向。後來越來越多人發覺這些「治療」,一來沒有需要,同性戀在七十年代已不再被列為精神病;二來「治療」手法很殘忍,涉及精神和肉體虐待,這些「治療中心」才偃旗息鼓,但仍有某些保守教會假借「家庭治療」、「成長治療」等名稱暗地裡提供類似服務,尤其在偏遠地區和較保守的州分。

假治療,真虐待

《性教獄》的故事很簡單。1993 年,高中生 Cameron(Chloe Grace Moretz)和男朋友 Jimmy、好朋友 Coley 以及 Coley 的男朋友,四個人一起去畢業舞會,但原來 Cameron 和 Coley 才是真正的一對,這件事連她倆的男朋友都不知道。四人玩到深夜,Cameron 禁不住跟 Coey 在 Jimmy 的車內親熱,卻被 Jimmy 撞破。Cameron 的同性戀身份曝光,她保守的姑姐(Cameron 父母雙亡)接受不了,把她送到性向轉換治療中心。中心內都是跟 Cameron 差不多年紀的同性戀少年,有男有女,背景不同,由此揭開中心神秘的面紗及各種「治療」手法。

坦白說,電影獵奇的成分不高。以前看書看過有些中心會以電擊「治療」,給患者看同性的性感照,他們感到興奮時就電擊他們,藉此令到他們厭惡同性。電影沒有描述任何肉體上的治療手法。所有治療都是透過思想改造和群眾壓力,務求令「患者」自動摒棄本身的取向。

入場看《性教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時還以為是真人真事改編。看完後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是由小說改編,不過小說本身都是真人真事啟發。美國一度非常盛行對同性戀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再教育」,以宗教和心理治療之名,扭轉他們的性取向。後來越來越多人發覺這些「治療」,一來沒有需要,同性戀在七十年代已不再被列為精神病;二來「治療」手法很殘忍,涉及精神和肉體虐待,這些「治療中心」才偃旗息鼓,但仍有某些保守教會假借「家庭治療」、「成長治療」等名稱暗地裡提供類似服務,尤其在偏遠地區和較保守的州分。

雖然沒有很明顯的虐待,但那些無休止的提問和零私隱的生活,看著都令人心寒。中心的主管是一個叫 Rick 的牧師,電影交代他以前也是同性戀者,經「治療」後,成功戒除同性戀的引誘,並投身「治療」工作。他雖然是主管,但他在電影中好像很無能,行行企企,無所事事。大部分「治療」的工作都落在他的姊姊 Dr March 身上。由 Jennifer Ehle 飾演的 Dr March 說話永遠不愠不火,溫柔地進逼,能令觀眾感受到加諸少年身上無形的壓力。

除了 Cameron 外,中心其他少年也各有故事。電影不長,只有 92 分鐘,但在短短的篇幅內,導演也清楚交代了各人背景,對性格刻劃很有幫助。美中不足的是,Cameron 和好友 Jane 及 Adam 最後逃離中心,理應是高潮所在,但導演卻太輕描淡寫。原來很輕鬆就能離開這個「教獄」,有點浪費了一路以來教人不安的氣氛。

入場看《性教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時還以為是真人真事改編。看完後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是由小說改編,不過小說本身都是真人真事啟發。美國一度非常盛行對同性戀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再教育」,以宗教和心理治療之名,扭轉他們的性取向。後來越來越多人發覺這些「治療」,一來沒有需要,同性戀在七十年代已不再被列為精神病;二來「治療」手法很殘忍,涉及精神和肉體虐待,這些「治療中心」才偃旗息鼓,但仍有某些保守教會假借「家庭治療」、「成長治療」等名稱暗地裡提供類似服務,尤其在偏遠地區和較保守的州分。

讓你每天質疑自己

性向轉換治療除了莫須有外,更是嚴重的精神虐待,怎樣虐待法呢?Cameron 一句道出關鍵,「讓你每天憎恨自己,怎麼可能不是虐待?」

根據這些「治療師」,同性戀不是一種身份,沒有人是同性戀者,每個人都是異性戀,只是有些異性戀人士會被同性引誘。他們以吸毒作比喻,「癮君子」不是一種身份,他們只是沉淪毒海的一般人。

今年我們當然知道這些都是歪理,同性戀跟吸毒不能混為一談。性傾向是與生俱來,更是身份的一部分。可惜,即使大部分人民智已開,仍有少部分人認為同性戀是病,故這類「治療中心」仍能在暗地裡運作,仍有少年受到虐待。美國雖然不再將同性戀列作精神病,但在多達 41 個州,這類「治療」仍然合法。

不用說太遠,在我們的鄰近國家,也每天在進行這些恐怖治療,每天在上映恐怖片啊。設立「再教育營」,「教育」穆斯林信徒,要他們質疑自己的宗教,質疑守了一生的清規戒律,還有各種身心虐待,剝奪他們的宗教和民族身份。虐待完,還要他們感謝「教育」成功。

世界在進步,但進步的地方也進步得太慢,原始的地方更在倒退,慘。

入場看《性教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時還以為是真人真事改編。看完後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是由小說改編,不過小說本身都是真人真事啟發。美國一度非常盛行對同性戀者,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再教育」,以宗教和心理治療之名,扭轉他們的性取向。後來越來越多人發覺這些「治療」,一來沒有需要,同性戀在七十年代已不再被列為精神病;二來「治療」手法很殘忍,涉及精神和肉體虐待,這些「治療中心」才偃旗息鼓,但仍有某些保守教會假借「家庭治療」、「成長治療」等名稱暗地裡提供類似服務,尤其在偏遠地區和較保守的州分。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