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從寬,可能我不太懂欣賞,其實我覺得兩個多小時的《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有點悶。不過這個悶不是導演不濟或眼高手低,反而是出師有名,像很多年前《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第一場戲拍得異常冗長,就是史匹堡故意要讓觀眾親歷戰爭的漫長痛苦,不要美化。同樣,接近五十年前,人類第一次登月,那過程也不會像打機過關斬將,最後來一個壯麗的勝利鏡頭。踏足月球前的過程就像電影前三分二,漫長、仔細、艱鉅,平淡地危機重重。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登月第一人》:普通人做英雄事

【影評】《登月第一人》:普通人做英雄事

坦白從寬,可能我不太懂欣賞,其實我覺得兩個多小時的《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有點悶。不過這個悶不是導演不濟或眼高手低,反而是出師有名,像很多年前《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第一場戲拍得異常冗長,就是史匹堡故意要讓觀眾親歷戰爭的漫長痛苦,不要美化。同樣,接近五十年前,人類第一次登月,那過程也不會像打機過關斬將,最後來一個壯麗的勝利鏡頭。踏足月球前的過程就像電影前三分二,漫長、仔細、艱鉅,平淡地危機重重。

做事還是做人

能成為有史以來首個踏足月球的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不只是美國,在人類歷史上都堪稱英雄。看岩士唐的個人資料,他的家人形容他是「勉為其難的美國英雄」(reluctant American hero)。《登月第一人》主角賴恩高斯寧(Ryan Gosling)也真能演出這份勉為其難,跟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氣質。朋友曾說從不覺得賴恩高斯寧懂得演戲,木口木面,沒有表情。我不同意。看《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那次的沒有表情行來行去是憂鬱迷惘瀟灑;《登月第一人》,同樣沒有太多表情,但效果完全不同,沒有瀟灑,只有實幹。表情不多卻能表達巨大的分別,這不是演技是甚麼?

電影中引述了 1962 年當時美國總統甘迺迪有關為何要登月的演講,大意是說選擇登月就是捨易取難。(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登月第一人》的導演和編劇某程度上也是捨易取難。明明將焦點轉一轉或稍稍調教角色性格就可以令故事更有戲劇性,他們卻選擇聚焦岩士唐這個不太容易做男主角的角色,集中寫這個「第一人」,而不是整個登月壯舉或當中更有色彩的細節。

坦白從寬,可能我不太懂欣賞,其實我覺得兩個多小時的《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有點悶。不過這個悶不是導演不濟或眼高手低,反而是出師有名,像很多年前《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第一場戲拍得異常冗長,就是史匹堡故意要讓觀眾親歷戰爭的漫長痛苦,不要美化。同樣,接近五十年前,人類第一次登月,那過程也不會像打機過關斬將,最後來一個壯麗的勝利鏡頭。踏足月球前的過程就像電影前三分二,漫長、仔細、艱鉅,平淡地危機重重。

為甚麼我說岩士唐的性格不適合做男主角?在職場上我們經常會碰到兩種人,一種精於做事,一種精於做人。前者的生命目標是把事情做好,他或她不理會別人是否喜歡自己。這種人可能沒有虛榮心,也可能他們的虛榮心只跟自己實實在在的成就掛鈎,不來自別人喜歡自己。另一種人剛相反,他們是來做人的,做一個好人/有吸引力的人/很有性格的人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做事前會不自覺考慮到是否符合自我形象。這些人也不一定不事生產,業績好也可以是他們自我形象的一部分。這兩種人沒有好壞,只是思考方式不同。不過一個人的時間放在哪裡總看得見,後一種人的性格會比前一種人鮮明得多(不論是可愛還是討厭)。岩士唐明顯是第一種人,用性格不鮮明的人做主角,在編劇上不是捨易取難嗎?

岩士唐在登月前的記者會上,不論記者問他甚麼問題,他都交出最平實最沒有神采的答案。相反他的拍檔 Buzz Aldrin 懂得抓緊機會表現自己,搶咪,答案又幽默又juicy。翻查歷史,岩士唐是登月第一人,Aldrin 緊隨期後,卻是第一個在月球上小便的人,又在月球上舉行宗教儀式領聖餐。如此落力,最後名留青史的也還是做事不做人的岩士唐;熱衷做人(但當然做事也很棒)的 Aldrin 知名度遠遜,也是命運的諷刺。

坦白從寬,可能我不太懂欣賞,其實我覺得兩個多小時的《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有點悶。不過這個悶不是導演不濟或眼高手低,反而是出師有名,像很多年前《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第一場戲拍得異常冗長,就是史匹堡故意要讓觀眾親歷戰爭的漫長痛苦,不要美化。同樣,接近五十年前,人類第一次登月,那過程也不會像打機過關斬將,最後來一個壯麗的勝利鏡頭。踏足月球前的過程就像電影前三分二,漫長、仔細、艱鉅,平淡地危機重重。

去國家和宗教主義

《登月第一人》沒有拍到岩士唐在月球上插上美國旗的經典一刻,而且電影中又有黑人饒舌歌手抨擊政府花大錢登月不理民間疾苦的片段,美國的保守派觀眾覺得導演 Damien Chazelle 不愛國,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說因為電影沒有了插國旗的鏡頭,他不想看。

不難理解,Damien Chazelle 只有 33 歲,新生代對國族和愛國的理念不像保守派狹窄。美蘇太空競賽,在登月一役,美國贏了,這是不爭的事實,至於岩士唐登月代表的是美國的成就還是人類的成就,所耗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就任由觀眾詮釋了,導演沒下定論,也不覺得他有明顯的暗示。

比起去國家化,拍攝探索太空,登月壯舉而完全沒有觸及任何宗教哲思,也很值得我們深思。這也可能是跟岩士唐本身的取向有關。翻查資料,他曾形容自己是自然神論者,沒有積極參與任何教會或宗教活動的證據。相反他的拍檔 Aldrin 是長老教會長老,所以才會在月球領聖餐。

踏足月球,岩士唐獨自走到離登月艙 60 米的東環形山,在無垠宇宙,想到的不是國家栽培,不是神的眷顧或神秘,不是天地穹蒼怎生怎滅,而是最不捨的女兒。以太空為背景,不談國家光榮,連宇宙奧秘都比不上最原始的親情,我認為這是導演最創新和最有勇氣的地方。

坦白從寬,可能我不太懂欣賞,其實我覺得兩個多小時的《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有點悶。不過這個悶不是導演不濟或眼高手低,反而是出師有名,像很多年前《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第一場戲拍得異常冗長,就是史匹堡故意要讓觀眾親歷戰爭的漫長痛苦,不要美化。同樣,接近五十年前,人類第一次登月,那過程也不會像打機過關斬將,最後來一個壯麗的勝利鏡頭。踏足月球前的過程就像電影前三分二,漫長、仔細、艱鉅,平淡地危機重重。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