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想到用芭比玩偶代替真人演出傳記片?希恩斯(Todd Haynes)自年少拍攝《自殺》(The Suicide)後,就深感需要拋棄片廠的電影作業系統,《巨星》(Superstar: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 1987)在影片類型上的實驗性更加突顯希恩斯志向,叩問普遍流行的電影形式和觀眾反應的關係。他表示對現今存在的電影形式感到懷疑,抽走固定的真人演繹,借用最通俗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和代入。同時帶出對形式結構的思考,批判電影那種人工虛假的情感渲染,就算拍一束牆上的影子,都可以產生觀影情緒。同時貫徹具有諷刺意味的剪接風格,不斷用影像、聲音挑釁觀眾,讓整部短片成為潮流文化的叛逆者,叫人省思。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托迪希恩斯回顧展.來稿】《巨星:嘉倫卡本達故事》:從心而發的心理恐懼

【托迪希恩斯回顧展.來稿】《巨星:嘉倫卡本達故事》:從心而發的心理恐懼

有誰能想到用芭比玩偶代替真人演出傳記片?希恩斯(Todd Haynes)自年少拍攝《自殺》(The Suicide)後,就深感需要拋棄片廠的電影作業系統,《巨星》(Superstar: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 1987)在影片類型上的實驗性更加突顯希恩斯志向,叩問普遍流行的電影形式和觀眾反應的關係。他表示對現今存在的電影形式感到懷疑,抽走固定的真人演繹,借用最通俗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和代入。同時帶出對形式結構的思考,批判電影那種人工虛假的情感渲染,就算拍一束牆上的影子,都可以產生觀影情緒。同時貫徹具有諷刺意味的剪接風格,不斷用影像、聲音挑釁觀眾,讓整部短片成為潮流文化的叛逆者,叫人省思。

The Carpenters 的音樂在 70 至 80 年代風靡全球歌迷,創作純潔、無雜質的清新歌曲風格,他們給人形象健康正面,在 1973 年翻唱了《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主題曲〈Sing〉,歌詞內容鼓勵人人忘憂高唱一曲,更加鞏固了兩兄妹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地位,可惜嘉倫卡本達(Karen Carpenter)一直深受厭食症影響,長年服用吐根糖漿的嘔吐劑,最終英年早逝,年僅 32 歲。

短片以紀錄劇(docudrama)的形式講述嘉倫卡本達的星途崛起與殞落。開場即「案件重演」母親的視角發現女兒倒臥在家中浴室的一刻,其後出現一把低沉、嚴肅的男聲旁白,充滿獵奇性質的語氣內容,跟觀眾說「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現在讓我們回到 Karen 和 Richard 成長的加州南部地方」,伴隨 The Carpenters〈Superstar〉的歌聲,「Long ago and oh so far away」,用通俗的敘事方式,敘述嘉倫卡本達惡夢的開始。

《巨星》將她進入流行樂壇的一生拍得恐怖駭人,借用了不少恐怖電影的元素,將嘉倫卡本達要面對的恐懼逐一影像化。對曝光人群的恐懼,始於她被 A&M 唱片公司賞識一刻。經理人說「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交到我手上」,聲音開始慢慢扭曲,與不斷前伸的手部特寫進行交切,音樂愈演愈烈,突然出現一把恍如恐怖片女主角遇見殺人狂的尖叫聲,插入越戰時期一個女性屍體被拋落亂葬崗的真實片段。

影片愈拍就愈是邪惡可怖,描繪 Karen 對食物的恐懼,對嘔吐劑猶如毒品的依賴,經常使用重複黑白的食物映像(影片的清晰度無法肯定片中碟上的物體)、打屁股的場面、人物墮下的真人片段,很容易讓觀眾代入 Karen 的內心,觀眾看到畫面產生的驚恐,正是一切包圍她的壓力。而短片往往利用真人和木偶形式上的反差,製造戲劇的不平衡。它愈是變異,在「動畫」敘事上穿插真人的動作、現實的電影電視畫面、訪問片段,就愈有詭異古怪的敘事風格。

輾轉之下,本片先後受到芭比公司和 Richard Carpenter 的控告。前者指控希恩斯未經授權使用芭比公仔拍攝本短片,但最後因為控罪說法薄弱,無法證明片中玩偶是其公司產品,故並不成功;後者提出影片未經授權使用 The Carpenters 的標誌、圖像、音樂,短片有 28 分鐘均配上他們的歌曲,控詞證供充分,即使希恩斯嘗試談判洽商,最終也被 Richard Carpenter 停止協議,禁止影片的一切流通。

諷刺地,《巨星》的翻版複印不斷廣傳,影迷們、歌迷們紛紛將錄影帶翻印,一個傳一個,影片惹上的官司,反而令短片聲名大噪,更具談論價值,翻版廣為流傳,成為地下流行 cult 片經典。可惜,影片的畫質和聲音經歷無數次複製後,損耗得只剩模糊、雜訊的質素,無法修復。

片末重新塑造〈Close To You〉的歌詞意義(That is why all the girl in town / Follow you all around),影片拍着街上的女性、孩子、街道景貌、美國的住宅,直至完結。告訴著 Karen 逝去後,追求纖瘦的身材潮流將會延續下去,跟隨如此的生命步伐,遭逢這樣的恐懼。

有誰能想到用芭比玩偶代替真人演出傳記片?希恩斯(Todd Haynes)自年少拍攝《自殺》(The Suicide)後,就深感需要拋棄片廠的電影作業系統,《巨星》(Superstar: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 1987)在影片類型上的實驗性更加突顯希恩斯志向,叩問普遍流行的電影形式和觀眾反應的關係。他表示對現今存在的電影形式感到懷疑,抽走固定的真人演繹,借用最通俗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和代入。同時帶出對形式結構的思考,批判電影那種人工虛假的情感渲染,就算拍一束牆上的影子,都可以產生觀影情緒。同時貫徹具有諷刺意味的剪接風格,不斷用影像、聲音挑釁觀眾,讓整部短片成為潮流文化的叛逆者,叫人省思。
插畫:Zin@墨滴文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