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單在英語世界已被搬上銀幕 7 次,第一次是 1917 年的默片版本,拷貝現已失傳。1933 年由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主演的是第一個有聲版本。較近期,同時相信亦是較多人看過的是 1994 年雲露娜維達(Wynona Ryder)主演的版本。但原來近至 2018 年,因為是小說出版 150 周年,又拍了一齣時裝版本《小婦人》,相信不是什麼大製作,卡士很弱,網上評分又低,香港應該沒有上映過。 一個故事被拍了這麼多次,三十多四十歲以上的觀眾又對 1994 年的版本記憶猶新,導演 Greta Gerwig 為什麼還會接下這個任務,拍這個經典故事?如果只是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地將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重現,奉若神明地將小說中的對白和情節化成影像,對一個已被肯定的年輕導演有意義嗎?抑或要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那樣,借題發揮,全新創作一個故事?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小婦人》:如果不是這樣拍,不如不拍

【影評】《小婦人》:如果不是這樣拍,不如不拍

經典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單在英語世界已被搬上銀幕 7 次,第一次是 1917 年的默片版本,拷貝現已失傳。1933 年由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主演的是第一個有聲版本。較近期,同時相信亦是較多人看過的是 1994 年雲露娜維達(Wynona Ryder)主演的版本。但原來近至 2018 年,因為是小說出版 150 周年,又拍了一齣時裝版本《小婦人》,相信不是什麼大製作,卡士很弱,網上評分又低,香港應該沒有上映過。

一個故事被拍了這麼多次,三十多四十歲以上的觀眾又對 1994 年的版本記憶猶新,導演 Greta Gerwig 為什麼還會接下這個任務,拍這個經典故事?如果只是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地將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重現,奉若神明地將小說中的對白和情節化成影像,對一個已被肯定的年輕導演有意義嗎?抑或要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那樣,借題發揮,全新創作一個故事?

成果證明,Greta Gerwig 是找到一個既保留原著故事和絕大部分細節,但同時又能賦予電影全新精神面貌的改編方式。都 150 年前的故事了,情節又離不開女性在男歡女愛中尋找獨立自我這恆常主題,如果不是導演找到新穎的改編方式,即使美術攝影同樣精緻,演員跟現在一般有神彩,電影的成績一定不如現在亮眼。

將作者放到故事中

《小婦人》(Little Women)拍攝手法新穎,不只是指它不依線性叙事。當然,電影中那兩條相隔七年的時間線導演處理得很好,今昔對照,自然流暢不突屹,無需靠演員以不同造型出現去交代到底是哪條時間線,觀眾也不會混淆,是很高明的手法。用閣樓、信箱鎖匙、睡醒睜開眼等做轉接引子很有詩意,而且都是重要情節的轉折點。這些細節令電影耐看,也看到導演的聰明。不過這種手法不少電影也用過,不算特別創新。

電影更創新之處是在末段隱隱約約地將《小婦人》一書的作者「放」進故事中。我這裡用了引號,因為她不是真的有原著作者 Louisa May Alcott 這角出現,而是安排了由主角Jo(Saoirse Ronan 飾)寫一本《Little Women》,以四姊妹的故事作藍本。拍作者的傳記,讓他或她寫的故事在作者生命中出現,弄到疑幻疑真,是較常見的手法,例如《寫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反過來,拍經典名著然後讓作者出現較少見,而且很容易弄得很前衛,什麼後現代,後設小說等訊息撲面而來。《小婦人》的處理手法是輕描淡寫,渾然天成,而且很幽默。

經典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單在英語世界已被搬上銀幕 7 次,第一次是 1917 年的默片版本,拷貝現已失傳。1933 年由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主演的是第一個有聲版本。較近期,同時相信亦是較多人看過的是 1994 年雲露娜維達(Wynona Ryder)主演的版本。但原來近至 2018 年,因為是小說出版 150 周年,又拍了一齣時裝版本《小婦人》,相信不是什麼大製作,卡士很弱,網上評分又低,香港應該沒有上映過。
一個故事被拍了這麼多次,三十多四十歲以上的觀眾又對 1994 年的版本記憶猶新,導演 Greta Gerwig 為什麼還會接下這個任務,拍這個經典故事?如果只是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地將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重現,奉若神明地將小說中的對白和情節化成影像,對一個已被肯定的年輕導演有意義嗎?抑或要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那樣,借題發揮,全新創作一個故事?

將作者放到故事中,除了幽默,還有什麼意義呢?都是那句,《小婦人》是 150 年前的故事,它面世之日是女性主義的故事,四姊妹都有獨立思考,但結局今天看來就很老套,正如電影中的編輯說,小說中的女人,一是死,一是結婚,沒有第三種選擇。後世也有不少讀者質疑,覺得 Jo 和 Amy 的結局有點草草收場。一直拒愛的 Jo 為什麼忽然會嫁給德國教授?又是一句愛情大過天?(我覺得電影中 Jo 和教授那場一見鍾情邂逅戲是故意拍得公式浪漫,更莫說最後那場雨中擁吻了。)七年來都迷戀 Jo 的 Laurie 又可以忽然變心,愛上 Jo 的妹妹 Amy?可能小說中最後那些快速轉折都只為讓 Jo 和 Amy 嫁得如意郎君,要不然作者就要狠心殺死她們?

導演讓「作者」在電影中輕輕出現,多少解釋了這些情節。任何藝術作品,除了是創作人的個人心思,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150 年前,要不是這樣寫,小說根本可能不獲出版。

這個改動對這個作品特別適合,因為《小婦人》本身就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作者 Louisa May Alcott 家有四姊妹,她自己排行第二,而小說中 Meg、Beth 和 Amy 就是依照她的姊妹去寫。Meg 的婚禮、Beth 早逝及 Jo 和 Amy 之間的明爭暗鬥都有真實事件做藍本。小說跟她的真實生活最大分野就是她自己(即小說中的 Jo)和 Amy 的婚姻狀況。Louisa May Alcott 是獨身主義者,至死都沒有結婚,她有一個像 Laurie 的情人,卻從沒有丈夫。現實中的 Amy 叫 Abigail May,是一個畫家,三十八歲那年結婚,丈夫二十二歲。如果把這些都寫進小說中,那個年代能順利出版嗎?

經典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單在英語世界已被搬上銀幕 7 次,第一次是 1917 年的默片版本,拷貝現已失傳。1933 年由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主演的是第一個有聲版本。較近期,同時相信亦是較多人看過的是 1994 年雲露娜維達(Wynona Ryder)主演的版本。但原來近至 2018 年,因為是小說出版 150 周年,又拍了一齣時裝版本《小婦人》,相信不是什麼大製作,卡士很弱,網上評分又低,香港應該沒有上映過。
一個故事被拍了這麼多次,三十多四十歲以上的觀眾又對 1994 年的版本記憶猶新,導演 Greta Gerwig 為什麼還會接下這個任務,拍這個經典故事?如果只是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地將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重現,奉若神明地將小說中的對白和情節化成影像,對一個已被肯定的年輕導演有意義嗎?抑或要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那樣,借題發揮,全新創作一個故事?

重現出版,向文本致敬

我很欣賞 Greta Gerwig 改編《小婦人》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她沒有將小說文本當聖經,不敢改一隻字。Amy(Florence Pugh 飾)向 Laurie(Timothée Chalamet 飾)解釋為什麼對女人來說,結婚永遠跟經濟分不開的對白小說中沒有,她寫得很精彩,也令 Amy 的角色更立體。原來她頭腦清醒,不是整天想嫁入豪門被寵壞的女孩。

現在我們看到的《小婦人》當然是 Greta Gerwig 的作品,但她的改編也沒有給人一種很自大,「作者已死,我喜歡怎樣改都可以」的感覺。她的改編很溫柔也很聰明。對一個寫作人來說,最窩心是她最後重現十九世紀時一本書的印刷和出版經過,在劇情推進上絕對沒有必要,但卻細緻得叫人感動。

由 1868 到 2020,一個創作人,尤其是女人,她要付出多少努力,作出多少妥協,作品始能面世?今天的路可能比一百多年前易走一點,也因為前人打過的仗;今天繼續爭取,既為自己,也為後來者鋪路。這段讓 Jo 看著自己的書印刷釘裝的戲在劇情上不重要,精神上卻是傳承和致敬。

看這段戲更大的感觸是知道大製作就是大製作,一段一兩分鐘的過場戲也動用無數精緻的道具,每個鏡頭只有短短幾秒至十幾秒,每個工序交代得清清楚楚。不拍這場戲對電影的票房或爭提名爭獎項有沒有影響?我相信沒有。但有了這段,整齣戲的格局都提升了,結局也更有味道。有才華的導演碰到有品味有量度,不錙銖必較的投資者,真幸福啊。

經典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單在英語世界已被搬上銀幕 7 次,第一次是 1917 年的默片版本,拷貝現已失傳。1933 年由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主演的是第一個有聲版本。較近期,同時相信亦是較多人看過的是 1994 年雲露娜維達(Wynona Ryder)主演的版本。但原來近至 2018 年,因為是小說出版 150 周年,又拍了一齣時裝版本《小婦人》,相信不是什麼大製作,卡士很弱,網上評分又低,香港應該沒有上映過。
一個故事被拍了這麼多次,三十多四十歲以上的觀眾又對 1994 年的版本記憶猶新,導演 Greta Gerwig 為什麼還會接下這個任務,拍這個經典故事?如果只是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地將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重現,奉若神明地將小說中的對白和情節化成影像,對一個已被肯定的年輕導演有意義嗎?抑或要像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那樣,借題發揮,全新創作一個故事?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