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剛公佈 2022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名單。過去一年我看電影的數目比前幾年都少,但最佳電影十齣候選電影,竟然也剛剛看了一半,算運氣不錯,並可以略談一二。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為什麼成長電影是頒獎禮常客?

為什麼成長電影是頒獎禮常客?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剛公佈 2022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名單。過去一年我看電影的數目比前幾年都少,但最佳電影十齣候選電影,竟然也剛剛看了一半,算運氣不錯,並可以略談一二。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剛公佈 2022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名單。過去一年我看電影的數目比前幾年都少,但最佳電影十齣候選電影,竟然也剛剛看了一半,算運氣不錯,並可以略談一二。
《貝爾法斯特》(Belfast)

老是常出現的成長電影

十齣候選電影,有科幻片、人物傳記、驚慄片、小說改編的文藝片,而成長片(coming-of-age drama)竟然佔了三齣之多,分別是《貝爾法斯特》(Belfast)、《甘草薄餅》(Licorice Pizza)及《心之旋律》(CODA)。翻查過往紀錄,成長電影許多時都是頒獎禮的寵兒,《不得鳥小姐》(Lady Bird)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都是當屆的熱門,2017 年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月亮喜歡藍》(Moonlight)也可歸入這一類。為什麼成長電影特別受頒獎禮歡迎?

電影頒獎禮,相比超級英雄電影、喜劇或驚慄片等類型電影,文藝片通常會佔少少優勢,因為給人一個較有內涵的感覺。但奧斯卡不是太藝術導向的電影獎,每年的得獎電影都偏向雅俗共賞,有內涵得來又不失娛樂性,而成長電影往往就是最容易引起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成長過),最易入口的文藝片種。

成長電影以兒童或少年人角度出發,內容環繞身邊瑣事——家人、學校、朋友、初戀,可以很有深度但命題很少沉重至死(偶然也有例外)。而成長電影許多時都是人際導向的故事,主角固然要展示角色由成長而來的變化,旁支角色也容易寫得豐滿立體(因為故事以人為本,不像災難片科幻片以事為本),參與的演員有很大發揮空間,這些都是令成長電影容易獲得評審青睞的原因。像《貝爾法斯特》和《甘草薄餅》這兩齣,不只成長,是成長加懷舊,導演選擇的年份如果別具歷史意義,勝算就更高。大時代中的小故事也是得獎電影常見的題材。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剛公佈 2022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名單。過去一年我看電影的數目比前幾年都少,但最佳電影十齣候選電影,竟然也剛剛看了一半,算運氣不錯,並可以略談一二。
《心之旋律》(CODA)

希望《貝爾法斯特》能拿下大獎

十齣候選電影我只看過《貝爾法斯特》、《沙丘瀚戰》(Dune)、《甘草薄餅》、《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及《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以上排序就是我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不是說《西城故事》不好,全部歌舞場面也很精彩,導演也把它拍得比舊版真實,但我看完後是有點不明白為何要重拍這齣戲?拍種族衝突和舊區士紳化,有大把故事可以選擇,為什麼要重拍這個今天的觀眾很難投入的故事?歌舞場面也只是精彩,不見得很有新意。都2021、2022 年了,還要沿用百老匯式的歌精舞勁嗎?歌唱和舞蹈部分應該可以再創新一點吧?《千萬別抬頭》也是很精彩的電影,有內涵又有娛樂性,但比起另外三齣又有點太爆谷電影,所以只把它排在第四位。

《沙丘瀚戰》和《甘草薄餅》在我心目中排名很接近,理性上知道前者更好,但當日看完後其實很不滿足,因為知道自己只是看了兩個多小時的序章,真正的故事現在才開始。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剛公佈 2022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名單。過去一年我看電影的數目比前幾年都少,但最佳電影十齣候選電影,竟然也剛剛看了一半,算運氣不錯,並可以略談一二。
《甘草薄餅》(Licorice Pizza)

《甘草薄餅》有一點我很喜歡,故事時代背景跟主線故事很微妙的關係。故事背景是 1973 年的美國,那時美國支持以色列,石油輸出國禁運石油到美國,油價上漲,美國陷入能源危機。能源危機除了導致主角的水床生意失敗外,那種逐步迫近的不安感也暗暗呼應著主角成長的不安和那段屢次瀕臨分手的初戀。《甘草薄餅》不是少年純愛故事,男女主角都很花心,最後的「大團圓」結局也不會給觀眾踏實的感覺,只知道「嗯,他們又走在一起了」。男女主角都有點貪慕虛榮,男主角尤其急功近利,二人起初也不太關心社會,只關心最貼身的吃喝玩樂和男女私情,但外邊的政經環境卻越來越影響他們,女主角更由想當演員轉為協助市長助選,也讓她看到政治人物的另一面。主角的成長和他們對政治的取態正是「你不理政治,政治也會找上你」。《甘草薄餅》是有點怪的成長電影,那個時代背景香港人未必很有共鳴,男女主角的性格亦不算討好,是小品卻不是很溫情,我覺得很值得一看。

《貝爾法斯特》是不是我看過的五齣中最好呢?很難說。論氣魄,《沙丘瀚戰》比它大得多;《千萬別抬頭》傳遞的訊息也比《貝爾法斯特》重要。《貝爾法斯特》甚至不算創新,黑白片,很細緻地拍 1969 年的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以小孩的眼光看周遭的動亂,從孩子的角度討論宗教衝突和離鄉別井的掙扎。總括而言,《貝爾法斯特》就是一齣很誠懇很細緻,偶有靈光的嚴肅文藝片,也是頒獎禮常見的片種。我之所以最喜歡它及希望它能贏得大獎,原因絕對偏私, 《貝爾法斯特》應該是十齣候選電影中,最能引起香港人共鳴,甚至看得感慨萬千的電影。動亂的城市,去或留,每個離開的人都至少有一個掛念的人留在原地,還有許許多多失去的人,不管是失去生命、前途、自由,或只是迷了路。《貝爾法斯特》結尾,Judi Dench 短短的獨白和最後出的字幕令人潜然淚下,不能自已。(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不過以上是我沒看過大熱門《Drive My Car》所做的選擇,如果有機會看到,可能會改變主意也說不定。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