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導演兼編劇麥曦茵只保留了原著的人物結構和若干細節,劇情和人物性格遭遇等卻作了很大的改動,基本上可以全新故事看待。小說和電影故事孰優孰劣暫不置評,但有一個改動卻耐人尋味,就是三位女主角的名字。原著夏家三姊妹分別叫如星如月如日,《花椒之味》三姊妹的名字卻變了如樹(鄭秀文 飾)如枝(賴雅妍 飾)和如果(李曉峰 飾)。照計角色叫什麼名字不影響劇情,如星如月如日也不是俗氣的名字,導演為什麼要作這看似無意義的改動?陰謀論一點去想,難道是要加強中港台三地本是同根生的意味?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花椒之味》:不是同根生就必定有感情

【影評】《花椒之味》:不是同根生就必定有感情

《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導演兼編劇麥曦茵只保留了原著的人物結構和若干細節,劇情和人物性格遭遇等卻作了很大的改動,基本上可以全新故事看待。小說和電影故事孰優孰劣暫不置評,但有一個改動卻耐人尋味,就是三位女主角的名字。原著夏家三姊妹分別叫如星如月如日,《花椒之味》三姊妹的名字卻變了如樹(鄭秀文 飾)如枝(賴雅妍 飾)和如果(李曉峰 飾)。照計角色叫什麼名字不影響劇情,如星如月如日也不是俗氣的名字,導演為什麼要作這看似無意義的改動?陰謀論一點去想,難道是要加強中港台三地本是同根生的意味?

最陌生的家人

《花椒之味》有一個很鮮明的題旨貫穿全片,陌生的家人。活到幾十歲才發現自己有兩個妹妹,這兩個妹妹當然陌生,但就是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家人,如樹與自己的父親夏亮(鍾鎮濤 飾),如枝和母親(劉瑞琪 飾),感情也不見得親厚。如樹連父親的宗教信仰也搞不清,如枝跟母親互不體諒。還有配角蘿蔔(盧鎮業 飾)也是被家人拒絕的青少年釋囚。劇本題旨統一,值得肯定。

可是發展下去,故事空有紮實的框架,卻沒有綿密有血有肉的肌理支撐。成年才相認的同父異母三姊妹,兩位姊姊如樹如枝又是性格內歛感情壓抑的人,如何能造就三姝如膠似漆互訴衷情的場面?導演唯有訴諸見到蟑螂和喝醉酒等老掉大牙手段。還有三姊妹各自的故事,重慶妹妹如果那段是「夾硬揾戲來做都揾唔到」,可以完全不理。香港如樹一段有先天性缺憾,只有台北如枝一段較好。

我覺得導演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她沒有好好處理中港台三地女性的差異,捉到鹿不脫角。如樹如枝如果分別是港台中代表,造型分野很明顯,但三個角色的性格都不鮮明,尤其如樹和如枝有點相似。如果的網紅身分沒錯能代表某種大陸人,但她的性格和價值觀又不見得跟姊姊們很不同。如枝的倔強又是否某種台北女生的典型?不見得。唯獨如樹的執著和不溫柔有點「港女」,可能因為導演是香港人,始終對「港女」最了解吧。

我會說三段中台北一段最好因為如枝和母親針鋒相對的場面有全片最到肉的對白,「沒有獎金的比賽獎盃特別大」,「他沒有不要我,他只是不要你」。如枝母親的角色也活現了某個階層,很愛面子的台灣外省人,是全片較有地方特色的角色。還有如樹如果都跟父親姓夏,唯獨如枝跟隨後父改姓歐陽,自己又把名字改成如知,是導演頗有心思和深意的設定。

說到地方特色,電影以大坑為背景,大坑是很有特色的社區,位處城市,卻保留一些村落特色,真正華洋雜處,近年更生氣勃勃,又型又 hip。可惜導演捕捉不到大坑的特色,只有開首和結尾的舞火龍算交了差。舞火龍戲拍得不錯,但不算真正跟故事發生關係,尤如殯儀館那幾場法事和破地獄戲,都是徒具外型,好像專拍給外國評審看似的。

為什麼我說香港那段戲有先天性缺憾?香港部分講述如樹透過經營火鍋店重新發現父親,並跟身邊人修補關係。她要修補關係的兩個人是父親夏亮和前度天恩(劉德華 飾)。建立關係,令觀眾相信兩個人之間有深厚感情要靠相處和一些具實感的生活細節,現在一個是一開場就死了的角色,另一個是分手多年的前度,如樹跟這些人建立和修補關係只能靠一些回憶場面和幾段淡如水的說教聊天戲。所有感情感悟都是靠對白說出來,又如何令人入信?遑論投入。

《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導演兼編劇麥曦茵只保留了原著的人物結構和若干細節,劇情和人物性格遭遇等卻作了很大的改動,基本上可以全新故事看待。小說和電影故事孰優孰劣暫不置評,但有一個改動卻耐人尋味,就是三位女主角的名字。原著夏家三姊妹分別叫如星如月如日,《花椒之味》三姊妹的名字卻變了如樹(鄭秀文 飾)如枝(賴雅妍 飾)和如果(李曉峰 飾)。照計角色叫什麼名字不影響劇情,如星如月如日也不是俗氣的名字,導演為什麼要作這看似無意義的改動?陰謀論一點去想,難道是要加強中港台三地本是同根生的意味?

去愛情化及如何拍好熟齡愛情

《我的愛如此麻辣》是一本愛情小說。它不是那種蕩氣迴腸,直教生死相許的愛情巨著,結局甚至有點佛家意味,但愛情終究是主線。《花椒之味》進一步將故事去愛情化,片中的愛情尤如一滴清雞湯跌進麻辣鍋中,迅即被血濃於水的紅湯淹沒,再難嚐出雞味。

可能導演執意要拍一齣別樹一幟的女性電影,否則這齣戲的去性去愛情化真是到了叫人不解的地步。如樹和天恩勉強算是片中的愛情主線,可兩個角色從頭到尾沒有一刻的親暱,又如何教人相信他們是一對餘情未了的分手情侶(如果不是餘情未了,最後一場車廂戲就不合理)?如枝看到某個痴纏她的人(前度?粉絲?)就轉身走,又是為什麼?在火鍋店工作的蘿蔔蕃薯(麥子樂 飾)均好眉好貌,正當盛年,店裡忽然來了兩個陌生女孩,竟然沒一人對又型又 cool 但五官姣好的如枝另眼相看?(姑且大膽假設典型港男不會喜歡少女大媽如果)為什麼要愛情潔癖到這個程度?將所有人配成一對固然太 TVB,但現在這種處理又太寡太悶。

近年港產片面對演員老化的問題,擔得起主角戲份的大牌演員都奔四入伍登陸,《花椒之味》也不例外。本來熟齡演員可以不是一個問題,畢竟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戲劇性,手上拿著幾個中年演員就專心拍好中年人的故事吧。甚至熟齡愛情戲都不應該是問題,愛情無分年齡,中年老年人也可以浪漫、溫馨,也有他們的激情。但如果導演編劇只懂將年輕人的調情技倆生硬套進熟齡人身上,效果就會很彆扭。

當許多香港人都見證過真青春是玩人鍊也要隔著一支原子筆,知道那種青澀是過了某個年齡某種經歷就不可能重現,並被這景象感動,我們實再難接受中年演員在銀幕上裝天真扮純情。如樹和浩山(任賢齊 飾)要玩曖昧,兩位加埋接近一百歲的演員,導演竟然還是想到讓汽車急剎掣令兩人有身體接觸感到尷尬,這幕我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真心那句有粗口字,我不會寫出來)。

兼且浩山的角色是劇本一大敗筆。浩山是原著的男主角,電影版的浩山保留了原著某些特色,但作用大減。我不知道導演保留浩山的角色是不是因為一齣戲有鄭秀文有劉德華還有任賢齊對 Sammi 粉絲來說是「一次過滿足哂你兩個願望」,否則現在浩山的角色是完全多餘,因為天恩已完成了他的功能。而且角色發展有頭無尾,那不如大刀闊斧削去更好。

《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導演兼編劇麥曦茵只保留了原著的人物結構和若干細節,劇情和人物性格遭遇等卻作了很大的改動,基本上可以全新故事看待。小說和電影故事孰優孰劣暫不置評,但有一個改動卻耐人尋味,就是三位女主角的名字。原著夏家三姊妹分別叫如星如月如日,《花椒之味》三姊妹的名字卻變了如樹(鄭秀文 飾)如枝(賴雅妍 飾)和如果(李曉峰 飾)。照計角色叫什麼名字不影響劇情,如星如月如日也不是俗氣的名字,導演為什麼要作這看似無意義的改動?陰謀論一點去想,難道是要加強中港台三地本是同根生的意味?

就是沒有鍾鎮濤也是維穩電影

相信某些香港人會因為《花椒之味》有鍾鎮濤而拒絕看此片。各人有各人的選擇,鍾鎮濤也確實惹人討厭(但在戲中不算討厭,因為夏亮不討厭)。不過退一萬步去想,其實有沒有鍾鎮濤,《花椒之味》本身也是一齣維穩電影,不脫合拍片的特色。

素未謀面的三姊妹,分別來自中港台,只因擁有同一個父親,血脈相連,甫相認就完全接納對方,視對方如一家人。三人還要合力經營麻辣火鍋,一種源於重慶,在台灣發揚光大,在香港也愈來愈多人喜歡的食品。血濃於水,大家都是一家人,花開三枝,本是同根生,不理作者有心還是無意,還有比這更大中華更維穩的故事嗎?(所以始終欣賞導演替如枝改姓歐陽,怎也是一種小小的表態。)

《我的愛如此麻辣》2010 年出版,之後張小嫻就沒有再出版小說,寫作重心也完全北遷,由昔日的「港女」代言人晉身「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港媒無法接觸她,中國各地的簽書發佈會卻開個不停。《花椒之味》後,麥曦茵會否步她的後塵,到更大更廣闊的天地繼續她的創作?我們拭目以待。

《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導演兼編劇麥曦茵只保留了原著的人物結構和若干細節,劇情和人物性格遭遇等卻作了很大的改動,基本上可以全新故事看待。小說和電影故事孰優孰劣暫不置評,但有一個改動卻耐人尋味,就是三位女主角的名字。原著夏家三姊妹分別叫如星如月如日,《花椒之味》三姊妹的名字卻變了如樹(鄭秀文 飾)如枝(賴雅妍 飾)和如果(李曉峰 飾)。照計角色叫什麼名字不影響劇情,如星如月如日也不是俗氣的名字,導演為什麼要作這看似無意義的改動?陰謀論一點去想,難道是要加強中港台三地本是同根生的意味?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