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性格
《後來的我們》的故事可算兵行險著,簡單至能以一句說話交代:小曉和見清(井柏然)相識相愛分開重遇。這種故事不知被拍過多少次,即時想到的就有《甜蜜蜜》、《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和《心跳 500 天》(500 Days of Summer)等。但以上幾齣在簡單主線上也會添一些花巧,《甜蜜蜜》有曾志偉這個重要配角;《星聲夢裡人》花很多篇幅描寫兩位主角在事業上的掙扎;《心跳 500 天》以非線性叙事,為故事增添不少趣味。《後來的我們》是完全的清湯掛麵,所謂第三者都沒威脅性,跟路人甲乙沒有分別;見清的事業只出現過一次較嚴重的挫折(入獄),導演又是輕輕帶過。所有戲劇張力都來自兩位主角的相處和他們性格的衝突。
問題來了。要寫兩個人性格的衝突,但他們的性格又是怎樣呢?小曉好像比較貪慕虛榮,最初一心只想嫁一個有房子的北京人。後來她忽然愛上見清這個沒房子的北漂,她是性格改變了,還是愛情改變了她?劇本表達不出當中的轉折。
見清的性格又是有點模糊。要說他很有理想,他好像終日只顧著打機,要到後期觀眾才知道他想當遊戲設計師。小曉常說謊,見清也不見得老實,寧願借貸也要在舊同學前充闊。還有他賺到錢後第一時間去買房子,照說應該是他知道小曉很著緊房子,但電影拍不出來,好像見清從來就是很現實,自己也很想買房子的人。還有他設計,最後令他成名的遊戲,構圖很幼稚,一點美感都沒有,是電影的一大污點。
兩個性格不鮮明的人,他們的衝突自然也沒甚麼特色,開開心心地走在一起,然後平平淡淡地分開。電影有一個鏡頭概括了這份平淡。小曉交了一個愛女孩子留長髮的男朋友,為了討好這個男人,她整天戴著一個長假髮。除夕夜,男友沒空陪她,小曉以為是他工作忙。見清不捨得小曉要孤單度除夕,提早收工陪她。二人在街上走,恰巧在戶外大電視看到小曉的男朋友和他的妻子,小曉這時才知道自己被騙。見清為了逗小曉開心,一手脫下她的假髮,戴在自己頭上。
周冬雨脫下那個古怪的長假髮,一如所料有一種小男生的清新;奇怪是井柏然戴上假髮,竟沒有預期中的搞笑效果,很順眼。兩個主角,不只外型氣質接近,性格反差也不明顯,能套在小曉身上的假髮和形容詞,一樣可以放在見清身上。這樣的愛情,很難拍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