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的故事
跟我一同看《虎尾》的少年,片末字幕升起,第一句評語是「媽咪,我幫你寫,你加一句,齣戲好父權」。電影沒有怎樣意淫女性,也有挑戰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為甚麼兒子仍能看得出電影父權?只能說新世代對性別定型叙述比舊世代敏感得多,挑戰權威的膽子也大得多,也是教育之功。
說《虎尾》父權某程度上是一語中的,導演楊維榕說過《虎尾》是源於自己父親的真人真事,是主角品瑞(馬泰 飾)跟他生命中四個最重要的女人,他的媽媽、他深愛的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的故事。故事中的女角,不論她們的性格多有趣,經歷多複雜,導演都不會讓她們獨立成章,她們的出現只因要跟品瑞發生關係,讓他表現或反省自己。所以他的女兒 Angela(葛曉潔 飾)做甚麼不重要,觀眾只知道她很忙和賺不少錢;真真(李坤珏和傳雅南分飾)為甚麼喜歡當老師不重要;阿媛(方宥心和陳沖分飾)怎樣去美國不重要,總之她現在生活過得不錯;品瑞媽媽(楊貴媚 飾)晚年如何生活更不重要。總之最後品瑞寬心了,成長了,觀眾也應該要滿足了。
在藝術的世界,對我來說,父權不是問題。古往今來,不知多少經典電影意識形態都很父權,我還是會看會欣賞會愛。問題是《虎尾》拍得不好。拍中老年男人回溯半生,經典的可以像《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拍得像夢像詩,一眾角色不只不重要,是否真實存在也未可知。透過剖白當年情跟女兒化解心結,《讀愛》(The Reader)也是這類故事,但當中的愛情教人潜然淚下,對戰爭的批判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