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概說到這裡。如果我是發行商派拉蒙的市場主管,看畢電影後,我會立即報告,無論電影在甚麼時候上映,用上再天馬行空的方法行銷,票房表現都只會強差人意。因為,電影本身的質素就有問題,即使用上《Cloverfield》的名字,但一面倒的劣評,會直接減低觀眾入場觀影的意欲。任電影製作人如何玩弄懸念,對電影的發生幫助也不大。接下來就要問,還投放資源宣傳電影幹嗎?但直接推出影碟的話,又不可能收回投資成本,畢竟是 4,500 萬美元成本的中規模作品,單靠家庭市場難以完全收回成本。
這時候 Netflix 來了,要是有這種平台願意「收留」,甚至出資宣傳,為何不直接轉讓發行權呢?至少派拉蒙可以立即「止血」;另一方面,Netflix亦樂於接收,畢竟《Cloverfield》在科幻電影迷眼中已是品牌之一,系列新作的加盟,加強了平台發行的陣容之餘,亦鞏固了 Netflix 在影迷眼中的地位。
不能否認,Netflix 發行的電影,至少有一半是平庸的作品,或甚是爛片。像之前的自家作《光靈》(Bright),備受歐美傳媒一致劣評;早一點的《Babysitter》,也是典型萬聖節應節 B 片。真正好看的 Netflix 電影,已經要數到去年中的《玉子》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ew and Selected)》了。不過,平庸作品也有其市場,像《光靈》,上架 3 日累積觀眾已達1,100 萬人了,假設票價是 10 美元,也就帶來過億美元票房了。
對發行商或製作方來說,如果手上是一部不看好,但也不至太差的中規模作品,直接賣給 Netflix 或許是更好出路;對 Netflix 來說,要麼內容更豐富,有更多像《光靈》或《末世悖論》一樣的「上映級」作品上架,既豐富平台陣容,也有助推廣其「觀影」形象。現在不論 Netflix 或 Amazon,已打本獨立製作人拍攝電影以供上架,或甚參加影展揚威,要麼它們更進一步,大量接收以往在戲院上映的二流(或三流)作品,昔日預言點播平台取代戲院,將更快一步實現了。
(以上文章只討論關於電影的內容,與劇集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