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納悶的劇作
《講鬼故》改編自美國同名兒童恐怖小說,電影取材自書中幾個獨立短篇故事,將裡面的情節與怪物以一個故事串連,在片首和結尾用旁白「故事可以傷人,故事可以治癒」表明立意,這是關於故事(書本)的力量的電影。於是,電影的女主角就是個戴眼鏡的書呆子(相當老套的 stereotype),跟一班同為 misfit 的朋友闖進鬼屋(總愛在半夜三更興奮地探險),她將屋裡的古書帶回家(明知鬼屋有不祥之兆,書中文字是以血當墨書寫),身邊怪事連連,才發現是那本書作怪。讀到這裡,我相信大家都開始打呵欠吧。
劇本是荷里活典型的三幕劇——佈局、衝突、解決。觀眾見慣見熟,編劇亦一直守在安全網內,不容劇情走歪,創作非常保險。從單純的娛樂角度來看,《講鬼故》的敘事節奏能夠輕易滿足觀眾的期望。幾個主角接二連三遇上索命怪物,劇作鋪排根本就是《死神來了》(Final Destination)的故事結構,只要場面夠驚悚,畫面夠嚇人,已達一般觀眾為求一嚇的觀影目的。可是,對這種荷里活商業創作稍為認真,就會發現主角的生活非常單調,人物之間的友情亦寫得模糊。跟《小丑回魂》作個對照,兩片同樣講述未成年小孩受惡魔侵襲,但他們卻可以在湖邊嬉水、曬太陽,跟學校惡霸互掟石頭,好不愉快。《講鬼故》的一班主角呢?他們的時間都用來逃避噁心的怪物,才沒空談感情。如此缺乏感情、(對角色)關懷的創作,注定無法在影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