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弟的最愛,則有安樂發行的日本喜劇,三谷幸喜作品《爆肚風雲》。日文原名《收音機的時間》,又是難以吸引觀眾。香港譯名,四個字就簡單交代電影的喜感與戲劇衝突。至於去年爆起話題的《疑.媽》(Run),雖然嘩眾取寵(食字「姨媽」,血紅色的標題字體又勾起對「月經」的想像),但說實在「Run」這個原名又過於簡單,加上故事刻意神秘,又沒有具強勁叫座力的主角,香港這個譯名標奇立異,又有其箇中原由。
當然,香港電影譯名亦有不少平庸之作,如驕陽電影發行的《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轉換將代表性器官的「那話兒」(過去有一部叫《女人那話兒》的電影,由黃真真執導);但總體而言,相比同時期的台灣,香港的片名譯得可以更有文采,更遑論中國大陸。如之前所言,因為香港競爭太大,需要有更大的想像力。如迪士尼的《Cars》,港譯《反斗車王》生動有趣,中、台譯名《汽車總動員》就偏向平白。不過,「總動員」是兩岸電影的「關鍵字」,加上市場龐大,故問題不大。又例如動作片《Lucy》,港譯《超能煞姬》,台灣直接叫《露西》,哪個更吸引該不用多說吧。
然而,近年的潮流是慢慢走向兩岸三地歸一。以 Netflix 為例,宣傳基地在新加坡,甚至已沒有委託照顧香港地區的公關人員,影視作品譯名亦慢慢失卻香港本土味道。諸如最近的《心碎的女人》,放諸兩岸三地皆可;動作片《驚天營救》及《三重威脅》,同樣適用兩岸三地。愈是通用的名字,愈適用於全球化的串流平台,一來減少地區差異,二來節省成本,三來串流平台根本沒太大需要特別照顧香港觀眾(因人口太少),合併兩岸及其他華人地區一次過處理就最方便。當然,暫時 Netflix 電影譯名,在不同華人地區還有一點差異,但一統化,通用性高,是未來潮流。
當然,香港還需要發行商引進外國電影,但他們會否願意如過去一樣冒險,接受更有玩味的譯名文案呢?又是一大問題。既然有現成關鍵字,多用一點也沒問題吧?
結論是,請大家珍惜香港電影譯名這個小小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