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較,沒有痛苦。若沒有《最後的情書》,普羅觀眾也不會察覺,岩井俊二的一套美學觀和世界觀,確實只適用於日本。
《你好,之華》的孖生姊妹《最後的情書》(Last Letter),故事結構與角色形成幾乎一樣。因為改編自同一篇岩井創作的小說,故同樣是「書信」間錯摸,陳述往日情事連繫男女主角及下一代,差別只在些微改動,如省略了之南 / 裕里尋找幼子的部分,以及之南 / 裕里奶奶的秘密情事等,更為集中主線。
毫不意外地,《你好,之華》和《最後的情書》同樣散發同一種「岩井風格」,調色、運鏡、剪接近乎同出一轍,只有實體空間的差別。偏偏,在中國大連上發生的一切,令人感覺矯揉造作,過度美化老舊的城鄉,營造極不貼地的「中式」中產家庭氛圍。或者,創作人努力表現鄉間的純真,歲月的靜好,但就是格格不入。普遍港、台觀眾對中國的認知,單講校園,共產黨的標誌與字句,極搶眼的紅色領帶,還有特別礙眼的黨報,何解突然被消失?同理,強國三四線城市的過度俗氣或破落,那些平頭裝的男人、庸姿俗粉的大媽亦統統不見,彷彿被後期特技「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