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覺得我在講晦氣說話,此片可在威尼斯獲得長達 8 分鐘的掌聲。荷里活的權威雜誌影評人也形容《小丑》為 Todd Phillips 的「新《的士司機》」(neo-‘Taxi Driver’ knockout);Todd Phillips 在訪問時緬懷七八十年代的 character study 電影,亦說本片正要模仿這些研究角色的老電影。個個爭先追捧、表揚《小丑》為當代經典,導演有心臨摹電影大師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電影世界,而大家受落此套。我作為少數討厭本片的人,自然沒法跟飽覽各家電影的影評人及國際級影展評審硬碰。他們唱好,代表他們豐富的觀影經驗和品味鑑賞,告訴自己這是一部傑作。正正因為我都看過重視人物、重視社會觀察的舊電影如《的士司機》、《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電視台風雲》(Network),更讓我覺得《小丑》是一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庸作。看來我們對好電影的標準有莫大鴻溝。
《小丑》聰明的地方是 Todd Phillps 懂得旁引經典,不斷影射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偷用它對(如地獄般的)城市和(體制以外的)人物塑造,以兩片表面的相似性,企圖將置身漫畫的葛咸城和形象浮誇的小丑寫實化。《小丑》的 character arc 明顯是不受接納的 Arthur 如何變成完全邪惡的小丑,整個人物成長跟《的士司機》的 Travis Bickle 非常相似,一樣用骯髒醜陋的社會影響角色。Todd Phillips 在影片亦不斷以畫面視覺和情節設計向他的作品借鑑,包括 Arthur 在家中舞動左輪手槍、寫筆記、看電視機上的名人、約會自己迷戀的女人,無一不是《的士司機》的變奏。只是電視上的政治人物換成 Thomas Wayne(混合《喜劇之王》中 Rupert Pupkin 終日發夢要做喜劇明星的劇情),反社會人格的 Travis 換成一生備受欺凌、唾棄的精神病患者 Arthur。不過這些都是表面的類同,僅此是影迷之間的彩蛋遊戲(例如片頭 Saul Bass 設計的華納logo),一切還沒說到電影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