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銀幕而設的壯麗畫面
就以「修復經典」環節為例,一共 8 部電影,從 1927 年到 1976 年的出品都有,最年青的都有「43 歲」,那時候電視機可能只有十幾吋,電影是一個真正截然不同的媒介。
那時候的導演都有「拍電影」的意識,他們不用考慮有些觀眾可能會在電影或手機看,作品放映的場地,必然是戲院。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個經驗:偶爾會聽到年輕人埋怨舊戲的人物太細小,都看不清楚。譬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要是在一個小小的屏幕觀賞,雙眼一定很累。他們都忘記了,這些電影本來就是為大銀幕而設的,在電視、手機看當然「不清楚」啊!
真正優秀的導演(至少 80 年代以前是),會很清楚自己的作品是為大銀幕而拍的,他想觀眾得到怎樣的效果,絕對心裡有數。本屆電影節「開天闢地:中國第五代導演」環節中,《黃土地》、《盜馬賊》都是這樣的作品,後者的修復版更回復藏語原聲,恐怕坊間也不可能找得到。張藝謀的導演首作《紅高樑》也不容忽視,他標誌的濃烈色彩風格早已有跡可尋,當年成為首部在柏林影展獲金熊獎的中國電影,在華人地區有很大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