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曾國祥導演的「香港電影」(它符合香港電影金像獎對港片的定義)《少年的你》,有感而發。我假設觀眾都知道這部電影經歷的波折,簡單來說,就是數月前準備在大陸公映時被有關當局臨時撤銷放映,「據悉」原因是題材敏感。大家會問,劇本不是已經經過審批,完成的作品不是已經送檢後才批准排期公映嗎?對,是完全通過了正常程序,但那是大陸,很多事情無法(也毋須)解釋。
之後,電影公司經過對電影若干調整後,於十一月在大陸公映,香港則在十二月開畫,看過電影的觀眾都知道,題材「敏感」必然是電影涉及「校園欺凌」和「少年犯」等問題,而片中對重要背景「高考」的描述,也容易觸動當局神經。
於是,我有幸看到一部經過調整的《少年的你》,也聽見很多負評,普遍對電影結束後那些煞有介事的 PowerPoint 式文宣非常反感,在觀眾剛看完兩小時感覺沉鬱,關於校園欺凌的故事後,政府已急不及待跳出來,陳述他們如何認真地和有效地防止欺凌發生,也有法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嚴懲欺凌者和保護青少年,而中國多個部門亦通力合作,透過「三大方面的十一個舉措」,涵蓋了預防、處置和遠期的防治部署,來防治中、小學出現欺凌事件。
導演也很幽默地在這些 PowerPoint 式宣傳,配上多張愉快校園生活照片,還要讓男主角易烊千璽,以正常裝束(以免和角色混淆)現身說法,呼籲社會各界齊心協力保護青少年。
我相信沒有一位創作人,願意見到作品拖著一堆政府的宣言和免責聲明,這都是無奈迎合電檢制度的做法,在中國社會,只要社會問題不被呈現出來,社會便沒有問題,一切都很美好,只是電影人多慮。其實這些免責聲明也是一種大陸慣用的「進步」(相對不批准開拍 / 公映)手法,所以《過春天》片尾政府提醒大家他們已有效地打擊水貨、《無雙》片末提醒觀眾人民幣有精密的防偽技術、《戰狼 II》提醒中國公民緊握護照,在海外切記遇事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