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
原著小說從語言學講到物理學,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物理學也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但這可能只是地球人理解物理的方式罷了,其實我們該把物理意義上的宇宙視為一種語言,這樣更有助我們了解世事萬物。
說起來很深奧,《天煞異降》的編劇 Eric Heisserer 顯然也明白這一點,總不能把所有理論都放到劇本去。於是,理論上的東西點到即止,物理學說更幾乎完全刪去,再把電影包裝成一個「地球危機」的故事,讓劇力強一點。
可喜的是,導演 Denis Villeneuve 在兼顧「可觀性」、「娛樂性」的同時,沒有讓電影跌入一個「大而無當」的局面,反而透過攝影、音效、配樂營造一股具壓迫感的氛圍(這方面可說是 Denis Villeneuve 的強項,就如其前作《罪迷宮》和《心敵》),整體表現極之出色。原著沒有描述男女主角進入飛船的情景,但電影在這方面卻有不少精彩的設計,譬如當男女主角等人進入飛船的途中,重力會突然改變,型到裂開之餘,同時亦製造了一種「距離感」;加上飛船本身簡約的設計、兩名外星人充滿神秘感的造型(畫家 Carlos Huante 設計),以及外星文字的呈現,都有獨特的美學風格,視覺上就更加奪目。
「語言影響思維」這個主題,也擴展到地球不同國家的層面上(畢竟都有不同語言)。飛船在全球 12 個國家都有出現,各國都有自己的應對措施,劇本暗諷中國(還有俄羅斯)自把自為,率先發動攻擊,又不願分享資訊,相當大膽,不知道會讓幾多玻璃心碎了。儘管把美國說成和平大使一樣也可能令人不滿,但至少傳達了團結起來的訊息,倒有其正面意義。
小說較為抽象的意念能改編成這樣,不用過份扭曲搞甚麼爆破、大戰場面,已是相當出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