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神愛人愛己
《心動 120》是單看題材已無得輸,再加上執行就贏晒的成功作品。最近看的另一齣也跟同志有關的電影《曾經是同志》就剛好相反,題材本身已蝕底,比較難討好觀眾。
《曾經是同志》(I Am Michael)也是真人真事改編。主角米高(Michael Glatze,James Franco 飾演)2000 年代初時是美國同志運動的領軍人物,曾是大受歡迎的《XY》雜誌的總編輯,後來又跟男友 Bennett(Zachary Quinto)創辦另一本同志雜誌《Young Gay America》。他有份撰寫的同志手冊又得到同志文學獎,萬千青少年同志視他為偶像。想不到有一天,他因為一次健康疑雲,開始對宗教產生狂熱興趣,他不只離開了他的男友,不再過同志生活,更在自己的網誌上發表恐同文章,說同性戀有罪,令視他為偶像的青少年大感震驚。
這樣的同志變節故事,同志們當然看得不是味兒,但保守恐同人士又會被電影中的同性愛場面嚇怕,令電影變了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
其實這個故事本身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是甚麼導致米高有這樣重大的轉變?哪個才是真正的他?他到底是前半生在演戲抑或現在在演戲抑或一直都在演戲或真有這樣大的轉變?可惜,可能是導演自己也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看完電影後,我跟看之前一樣迷惘,不覺得自己了解了米高多一點。看外國的影評,很多觀眾也批評本身是同志的導演定位太中立,面對這樣的一個人,其實可以有多一點點明顯的取態或批判,無需像現在般溫溫吞吞,事事搔不著癢處。
如果硬要為米高找一個藉口,電影也勉強提供了一個線索。由始至終,米高都非常需要外界的擁護,不論他是同志還是後來的神職人員,他都有一句口頭禪,就是「我要幫助人」。而他幫助人的辦法就是到處宣揚他的信念,甚至在不適當的地方宣揚(例如在佛教禪修營講耶穌)。簡單說一句,米高很喜歡出風頭,他需要粉絲和擁護者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前半生他愛男子,後半生他決定愛神,但看來他最需要的,還是學習如何真正愛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