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的商業電影各走極端,超級英雄類型美漫,打破電影敘事應有的起承轉合,每個 story arc 互相承接變成無了期的追逐;或是,像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和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一類大量應用文化或畫面建構像迷宮一樣的敘事,不斷「扭橋」挑戰觀眾的期望。簡單而純粹的敘事好像買少見少,所以澳洲大師佐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奇幻新作《三千年的渴望》(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有種回歸原點的意味。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三千年的渴望》:從故事到敘事

《三千年的渴望》:從故事到敘事

這些年的商業電影各走極端,超級英雄類型美漫,打破電影敘事應有的起承轉合,每個 story arc 互相承接變成無了期的追逐;或是,像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和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一類大量應用文化或畫面建構像迷宮一樣的敘事,不斷「扭橋」挑戰觀眾的期望。簡單而純粹的敘事好像買少見少,所以澳洲大師佐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奇幻新作《三千年的渴望》(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有種回歸原點的意味。

這些年的商業電影各走極端,超級英雄類型美漫,打破電影敘事應有的起承轉合,每個 story arc 互相承接變成無了期的追逐;或是,像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和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一類大量應用文化或畫面建構像迷宮一樣的敘事,不斷「扭橋」挑戰觀眾的期望。簡單而純粹的敘事好像買少見少,所以澳洲大師佐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奇幻新作《三千年的渴望》(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有種回歸原點的意味。

一個像《阿拉丁》燈神的瓶中精靈與現代女史學者在酒店房間的純粹對話,精靈試圖說服史學者許下三個願望以解放自己,女學者恐怕受騙,不斷拒絕並反客為主去聽精靈的故事。然後精靈道出自己千百年來的不幸遭遇。他不是阿拉丁更不是與浮士德交易的魔鬼,純粹是命運搬弄的倒霉鬼,第一次因所羅門王的情慾被封印瓶中沉睡千年,即使有幸再被召喚,又因各種不可控因素無法完成三個願望被迫滯留人間。當中,是沒有任何扭橋。 

這倒讓人思考「故事」是怎麼回事。神話之所以是神話,是因為故事的奇幻本質,不斷在世間流傳。精靈之所以是不幸,是千百年來只經歷四個故事,而且不約而同悲劇收場,於是精靈的神話逐漸被遺忘,亦是他最害怕的命運。「故事」的本質是必須經過不同渠道流傳。我們將個人的經驗和思考化成文字、圖像或畫面以便流傳。任科技再進步,人類愛說故事和愛聽故事的本質始終不變⋯⋯直至社交媒體誕生為止。 

故事中出現一個有趣設定,精靈的「身體成份」之一是電磁波,所以他們亦會受外來電波干擾,特別是流動網絡訊號塔發射的數據訊號。亦即是說,我們所使用的流動互聯網,直接威脅說故事的精靈。從這角度思考,我們使用互聯網的習慣,不就是不斷削弱人與「故事」之間的聯繫嗎?

這些年的商業電影各走極端,超級英雄類型美漫,打破電影敘事應有的起承轉合,每個 story arc 互相承接變成無了期的追逐;或是,像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和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一類大量應用文化或畫面建構像迷宮一樣的敘事,不斷「扭橋」挑戰觀眾的期望。簡單而純粹的敘事好像買少見少,所以澳洲大師佐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奇幻新作《三千年的渴望》(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有種回歸原點的意味。

由 ICQ 到 TikTok,我們由訴說故事慢慢變成嘩眾取寵,由對話交流慢慢演化成製造零碎的短片吸引注視;而演算法出現,變成由人工智能決定我們要吸收甚麼內容,觀看甚麼內容。由聽故事到說故事,我們在這兩方面的能力慢慢被瓦解。若潮流一直這樣走的話,人類的未來會變成甚麼模樣?我們在社交網絡上說的、展示的,是真正的故事,抑或一連串可能無關意旨的碎片? 

就當大叔想得太多,單看電影展示的奇幻視野,依然賞心悅目。在這個追求視聽上癮的年代,還願意花心思在這種一次性的敘事上,所展視的視野實在值得欣賞。至少,在大數據主導一切的串流平台,很難再出現如此非市場導向的創作。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