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昌先生的經典金曲〈我找到自己〉,第一句是這樣唱的:「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 這也是我看完李安導演的《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後想問的。當然,這問題可以問戲中的 Henry(Will Smith 飾)。50 歲的 Henry,在片中面對 23 歲,名叫 Junior(由 Will Smith 分飾)的自己——分別在 Henry 是老鬼,他是過來人,能夠明白 Junior 的性格和心境,雖然身手不及年輕人敏捷,但總能憑經驗制敵。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雙子任務:疊影危機》:我找到自己

【影評】《雙子任務:疊影危機》:我找到自己

劉家昌先生的經典金曲〈我找到自己〉,第一句是這樣唱的:「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

這也是我看完李安導演的《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後想問的。當然,這問題可以問戲中的 Henry(Will Smith 飾)。50 歲的 Henry,在片中面對 23 歲,名叫 Junior(由 Will Smith 分飾)的自己——分別在 Henry 是老鬼,他是過來人,能夠明白 Junior 的性格和心境,雖然身手不及年輕人敏捷,但總能憑經驗制敵。

(以下含劇透)

Henry 心中有個疑問,為何 Junior 會一早知道他和 Danny(Mary Elizabeth Winstead 飾)的行蹤,難道因為 Junior 是複製自 Henry ,所以也明白他的想法而早著先機?

然後,Junior 解答了他的疑問,他用小刀割破 Henry 胳膊,原來內裡被植入了一個追蹤器⋯⋯假如要為這一幕加上一句粵語對白,會是 Junior說:「DLLM,有個追蹤器呀,傻 L!」編寫得多麽拙劣的一幕。

《雙子任務》平庸得令人大失所望,先撇開導演在 3D 技術上的追求——這也可能是本片唯一的存在價值,《雙子任務》的故事很公式化,有很多反高潮,像當 Henry 與 Junior 經過兩度激烈交鋒後,我期望電影進入 Act 3 時,會有更精彩的設計,豈料 Henry 與 Danny 走進屋內,瞬即被埋伏的 Junior 以麻醉槍暗算,然後雙方突然像冰釋前嫌,然後聯手「打大佬」——面對 Clay(Clive Owen 飾)的追殺,最後出現了一個更強勁的神秘對手,然後例牌地由 Clay 和盤托出整個陰謀,最終失敗收場,Henry 與 Junior 然後過著新生活。

《雙子任務》理應有個可供思考的課題(我是誰? / 面對自己),李安從《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的一場對生命及存在的思辯走過來,到前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由一場歡迎沙場英雄回國的歡迎會,反思戰爭在現代商業掛帥的社會中的意義,兩部電影都在向觀眾提問,自然地,我也直覺地以為科幻題材的《雙子任務》,會在「複製人」這主題上有較深的挖掘。

其實,李安拍《雙子任務》,是監製謝利畢咸瑪(Jerry Bruckheimer)給他上的「好牌」,這部電影早在 2003 年開始籌備,但一直未能成事,Nicolas Cage 是最初的主角人選。16 年後,Nicolas Cage 也從一線明星,淪為狂拍 B 級爛片的暗星。

劉家昌先生的經典金曲〈我找到自己〉,第一句是這樣唱的:「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
這也是我看完李安導演的《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後想問的。當然,這問題可以問戲中的 Henry(Will Smith 飾)。50 歲的 Henry,在片中面對 23 歲,名叫 Junior(由 Will Smith 分飾)的自己——分別在 Henry 是老鬼,他是過來人,能夠明白 Junior 的性格和心境,雖然身手不及年輕人敏捷,但總能憑經驗制敵。

16 年前,關於「複製人」或「面對『自己』」的題材,可能仍很新鮮,但這 16 年間,類似的題材百花齊放,也帶出很多想像空間,例如《偽能叛變》(Surrogates),講述外觀美麗的「我」(機械人偶),取代了真人的接觸;《月劫餘生》(Moon)中,「我」只是一件有使用期限的商品,逾期便會被摧毀棄掉;《時凶獵殺》(Looper)講述未來的自己回到過去追殺自己;《逆時空狙擊》(Predestination)的未來世界更複雜,因果關係更為吊詭——「我」超越時空狙殺自己,卻因而創造了「我」⋯⋯形形色色的題材,不斷推陳出新。

不知道謝利畢咸瑪在開拍《雙子任務》時,有沒有再修改劇本——我覺得沒有。現在《雙子任務》的故事是有點過時,反派策劃陰謀之背後目的,現在看來是老掉大牙,觀眾最期待的「兩個我」對決,角色心態卻缺乏深入描寫。

依照故事的走向,《雙子任務》的劇情極為犯駁——Clay 根本就不應該派 Junior  去對付自己的原型 Henry ,既愚蠢又捉蟲!因為在電影後段,原來 Clay 有更厲害的「武器」在手!

唯一解釋 Clay 發明這個複製人計劃,複製一個幼齒 Henry,視如己出,親手把他養育成人,訓練他成為頂尖的特工,除了「愛」,想不出其他原因,莫名其妙,但這又不是一部「科幻《斷背山》」。

得罪講句,Will Smith 演技素來一般,這個蒼白的劇本,只會更令他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揣摩角色,即使 Will Smith(s) 眾數演出,也難以力挽狂瀾。

劉家昌先生的經典金曲〈我找到自己〉,第一句是這樣唱的:「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
這也是我看完李安導演的《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後想問的。當然,這問題可以問戲中的 Henry(Will Smith 飾)。50 歲的 Henry,在片中面對 23 歲,名叫 Junior(由 Will Smith 分飾)的自己——分別在 Henry 是老鬼,他是過來人,能夠明白 Junior 的性格和心境,雖然身手不及年輕人敏捷,但總能憑經驗制敵。

《雙子任務》的平庸,反映李安並沒有真正關心主題,他看重的是技術。畢竟,狹義來說,電影是科技的產物。參考 2012 年的紀錄片《奇洛里維斯給電影的情書》(Side by Side),深入淺出地剖析數碼電影是甚麼,解釋拍攝原理,從菲林曝光講到 CCD 感光元件的發明和應用。數碼技術衝擊電影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限於硬件,隨之而來是改變拍攝電影的概念和方式,包括特技、剪接、調色以至電影院的放映設備,也與技術同步向前。

李安相信 3D 技術是電影的未來,他近年一直探索行內最新科技,務求令電影的觀賞體驗達到極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後,李安率先採用了每秒 120 格、4K 超高清解像度及 3D 攝影機等高規格拍攝,大大提升清晰度,不過香港的商業院線戲院還未能播放這規格。

這次李安再度用了「3D+ in HFR」的數碼制式,香港看到的是版本是每秒 60 格,奇怪的是,香港安排放映的 3D 場次甚少,首周開畫只約佔總放映場次的 10%。

誠然近年觀眾對 3D 電影的好奇心銳減,全球 3D 電影的數量也比高峰時期減少,但一部以最尖端科技製作的 3D 電影,製作人投放了不少心力,大家卻只顧看 2D 版本,的確有點可惜。

劉家昌先生的經典金曲〈我找到自己〉,第一句是這樣唱的:「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
這也是我看完李安導演的《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後想問的。當然,這問題可以問戲中的 Henry(Will Smith 飾)。50 歲的 Henry,在片中面對 23 歲,名叫 Junior(由 Will Smith 分飾)的自己——分別在 Henry 是老鬼,他是過來人,能夠明白 Junior 的性格和心境,雖然身手不及年輕人敏捷,但總能憑經驗制敵。

我在台灣看過 120 格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效果十分震懾,影像晶瑩剔透,長景深鏡頭時,背景的細微處一清二楚,記得當時李安說過,120 格高幀率格式,不獨是影像的改進,而是改變了傳統製作電影的思維,因為太清楚,以往在背景的東西可以稍為「馬虎」一點,例如道具、服裝和群眾演員的,但在高幀率下,容易穿崩,工作要更加仔細。

《雙子任務》是李安對 3D 模式的進一步嘗試,與《比利林恩》相比,《雙子任務》的製作難度更高,更多動作場面及電腦特技,還要營造兩個不同年紀的 Will Smith 演對手戲。

「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也是問李安的,是否繼續鑽研 3D 技術?像《雙子任務》那樣充滿飛車、槍戰及爆破的刺激「荷里活式動作片」,對李安是一大考驗,絕對是「考牌」之作。

《雙子任務》的場面設計,也是為了更能發揮 3D 高幀率效果:哥倫比亞古城牆外的電單車追逐、匈牙利戰時的地下室打鬥,不少的水底場面,都可見製作單位追求視覺震撼。作為欣賞 3D 技術和動作場面,《雙子任務》是高水準的,奈何故事太過「行貨」,令電影變得有形無神,看來李安要更嚴格選擇劇本。

劉家昌先生的經典金曲〈我找到自己〉,第一句是這樣唱的:「我往哪裡去,才能找到自己?」
這也是我看完李安導演的《雙子任務:疊影危機》(Gemini Man)後想問的。當然,這問題可以問戲中的 Henry(Will Smith 飾)。50 歲的 Henry,在片中面對 23 歲,名叫 Junior(由 Will Smith 分飾)的自己——分別在 Henry 是老鬼,他是過來人,能夠明白 Junior 的性格和心境,雖然身手不及年輕人敏捷,但總能憑經驗制敵。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