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3 月 28 日一個多月後,由擁有滋生美夢與惡夢的電影院,到只有每家每戶隱蔽的家庭影院;會變形的銀幕換成硬崩崩的電子螢幕,32 吋、21 吋、14 吋、5.5 吋⋯⋯陌生人集體的笑聲、拆開紙巾包裝的聲音不復聽,變成獨自在家中竊笑、揪心、流淚。5 月 8 日,戲院重新營業,夢、銀幕、受映像觸動的聲音凱旋而歸,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在陌生的場所,與一班陌生人,經歷人情萬變的 90 分鐘、120 分鐘?漆黑的電影院意義是甚麼?電影何以重要?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酒過漫畫人生》:電影之光

【影評】《酒過漫畫人生》:電影之光

距離 3 月 28 日一個多月後,由擁有滋生美夢與惡夢的電影院,到只有每家每戶隱蔽的家庭影院;會變形的銀幕換成硬崩崩的電子螢幕,32 吋、21 吋、14 吋、5.5 吋⋯⋯陌生人集體的笑聲、拆開紙巾包裝的聲音不復聽,變成獨自在家中竊笑、揪心、流淚。5 月 8 日,戲院重新營業,夢、銀幕、受映像觸動的聲音凱旋而歸,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在陌生的場所,與一班陌生人,經歷人情萬變的 90 分鐘、120 分鐘?漆黑的電影院意義是甚麼?電影何以重要?

這夜看 Gus Van Sant 的《酒過漫畫人生》,大概能解釋自己對電影院的依賴及鍾情,很大程度是源自一個 larger than life 的觀念——銀幕上的人總是比我們顯得巨大,一個中景鏡頭已可佔據畫面的一半,教我們眼睛無法逃避;同樣他們擁有的問題比起我們的來得重大,就這樣看著電影中無酒不歡的 John Callahan,因酒精沖昏頭腦,害得四肢癱瘓,剎時自己的煩惱顯得微不足道,當眼前的某君連起居都成問題時,還好意思說自己因為星期一要上班而不幸福嗎?

電影甫開場,一個遲疑的、紀實性 zoom in 鏡頭將我從五分鐘前的現實世界抽離,一個戒酒會的婦人正在分享自己的過去(她竟然是樂隊 Sonic Youth 的成員 Kim Gordon?!)。我幾乎忘了大銀幕所能容納的影像張力,一張真實感受人世鬱悶的面孔,伴隨晃動的彷菲林攝影微粒。她開宗明義自己的故事談不上是個悲劇,「除非沉悶算是悲劇」,接著展開她的故事、聆聽其他人的分享,點開這電影的一個任務——人生也許沒有太多的意義,那要如何去經歷、找尋出屬於自己的存在意義來?我當刻覺得「嘩」,這電影的命題不止於一部人物傳記,底裡有深深的哲思等待觀眾發掘、感悟。

距離 3 月 28 日一個多月後,由擁有滋生美夢與惡夢的電影院,到只有每家每戶隱蔽的家庭影院;會變形的銀幕換成硬崩崩的電子螢幕,32 吋、21 吋、14 吋、5.5 吋⋯⋯陌生人集體的笑聲、拆開紙巾包裝的聲音不復聽,變成獨自在家中竊笑、揪心、流淚。5 月 8 日,戲院重新營業,夢、銀幕、受映像觸動的聲音凱旋而歸,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在陌生的場所,與一班陌生人,經歷人情萬變的 90 分鐘、120 分鐘?漆黑的電影院意義是甚麼?電影何以重要?

Gus Van Sant 大概自覺這傳記題材、真人真事的局限——John Callahan 怎樣從糜爛、自憐的人生走出來,成為一個諷刺漫畫家,說實是個千篇一律的勵志故事。要怎樣說,觀眾才會被 John Callahan 這個人的故事攝住(畢竟這是一部以對話、獨白為主的電影)?導演真的很聰明,他始終在故事裡找到一個能讓觀眾好奇的 suspense——他到底怎麼度過手腳健全的最後一天(Gus Van Sant 也曾拍過關於 Kurt Cobain 死前最後數天的《最後的日子》)。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打散所有事件發生的時序,開始主要以演講與戒酒會的分享內容重疊,一同倒敘那「最後健全的一天」,在建立了戲劇的主軸後,繼接下去卻不完是直線發展,而是彎彎曲曲的連引 John Callahan 被生母遺棄的創傷、參與戒酒會與 Donny 亦師亦友的情誼。如此的敘事策略,逼使觀眾打起十二分精神,認清這些人是怎樣相遇、怎樣認識藝術、甚麼驅使他去畫一些會惹怒他人的漫畫,透過 Danny 不斷向內發掘,認清他心底的憤怒——對生母、對寄養家庭、對自己。

距離 3 月 28 日一個多月後,由擁有滋生美夢與惡夢的電影院,到只有每家每戶隱蔽的家庭影院;會變形的銀幕換成硬崩崩的電子螢幕,32 吋、21 吋、14 吋、5.5 吋⋯⋯陌生人集體的笑聲、拆開紙巾包裝的聲音不復聽,變成獨自在家中竊笑、揪心、流淚。5 月 8 日,戲院重新營業,夢、銀幕、受映像觸動的聲音凱旋而歸,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在陌生的場所,與一班陌生人,經歷人情萬變的 90 分鐘、120 分鐘?漆黑的電影院意義是甚麼?電影何以重要?

《酒過漫畫人生》為了避免成為另一部陳腔濫調的傳記片,Gus Van Sant 以穿梭過去與現在的敘事形式突圍而出,過程有點失諸交臂,使 Donny 與 John Callahan 的友誼相對變得薄弱,反而落入另一種俗套的設計,令角色變得 functional。唯靠 Jonah Hill充滿同理與真切的眼神,將每一場對話互相之間的體會、理解,化成內在的情誼,為描劃不足的角色添上一份暖度,是演員賦予的生命力。

我不能說在離開電影院即時得到了甚麼。我只知在 114 分鐘的光影下,我們認識了 John Callahan。他的經歷,這部電影往後會在甚麼時候發揮類似勵志、鼓舞的作用,我真不能說。也許某天自己會遭逢災難,變成跟他一樣的傷健人士,到時或會回想起在戒酒會中與我們傾心相訴的 John Callahan、Donny,這是說不定的。唯一能肯定、相信,電影院裡映畫流動、聲色飄盪,會長久在我們的心中刻下一道痕跡。未來,當需要某種精神的鼓舞、共振時,他們終會出現,在心底燃亮一道光。

距離 3 月 28 日一個多月後,由擁有滋生美夢與惡夢的電影院,到只有每家每戶隱蔽的家庭影院;會變形的銀幕換成硬崩崩的電子螢幕,32 吋、21 吋、14 吋、5.5 吋⋯⋯陌生人集體的笑聲、拆開紙巾包裝的聲音不復聽,變成獨自在家中竊笑、揪心、流淚。5 月 8 日,戲院重新營業,夢、銀幕、受映像觸動的聲音凱旋而歸,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在陌生的場所,與一班陌生人,經歷人情萬變的 90 分鐘、120 分鐘?漆黑的電影院意義是甚麼?電影何以重要?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