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冷戰戀曲》(Cold War)之前,無可避免也得提提《修女伊達》(Ida)。兩部電影同樣由 Paweł Pawlikowski 執導,《修女伊達》是他在英國拍了多年紀錄片後,首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及成長地波蘭,所拍攝的一部黑白劇情片。《修女伊達》橫掃了不少國際影展獎項,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來名氣不算很大的 Paweł Pawlikowski,忽然之間備受國際注視,而那時候,他已 57 歲了。《冷戰戀曲》是他繼《修女伊達》後,相隔 5 年的新作,故事同樣以二戰後的波蘭為背景,影片去年入圍康城影展主競賽環節,最終得到最佳導演殊榮。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冷戰戀曲》:音樂、人物、政治相互對照

【影評】《冷戰戀曲》:音樂、人物、政治相互對照

要談《冷戰戀曲》(Cold War)之前,無可避免也得提提《修女伊達》(Ida)。兩部電影同樣由 Paweł Pawlikowski 執導,《修女伊達》是他在英國拍了多年紀錄片後,首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及成長地波蘭,所拍攝的一部黑白劇情片。《修女伊達》橫掃了不少國際影展獎項,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來名氣不算很大的 Paweł Pawlikowski,忽然之間備受國際注視,而那時候,他已 57 歲了。《冷戰戀曲》是他繼《修女伊達》後,相隔 5 年的新作,故事同樣以二戰後的波蘭為背景,影片去年入圍康城影展主競賽環節,最終得到最佳導演殊榮。

為甚麼必須先提及《修女伊達》呢?一方面《冷戰戀曲》同樣有關二戰後波蘭的面貌,另一方面兩者的形式、導演手法很相似,同樣為黑白攝影,畫面大概是接近 4:3 的比例,而且構圖都十分精細、嚴謹。尤其《修女伊達》,角色大多時候只置於畫面的下方,有大量留白,帶來荒涼的感覺。《冷戰戀曲》某程度上也如出一轍,不過相對「親民」,畢竟這是個愛情故事吧,但對光源、黑白對比的重視,還是沒有改變的。

是的,《冷戰戀曲》顧名思義,說的就是一個愛情故事。導演 Paweł Pawlikowski 以他父母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一對情侶橫跨 15 年的感情關係,期間他們曾到過波蘭、東柏林、巴黎和南斯拉夫 4 個城市,有著不同的際遇。當然,劇本有很大幅度的改編,和導演父母真實的背景與經歷已不太一樣了。

要談《冷戰戀曲》(Cold War)之前,無可避免也得提提《修女伊達》(Ida)。兩部電影同樣由 Paweł Pawlikowski 執導,《修女伊達》是他在英國拍了多年紀錄片後,首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及成長地波蘭,所拍攝的一部黑白劇情片。《修女伊達》橫掃了不少國際影展獎項,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來名氣不算很大的 Paweł Pawlikowski,忽然之間備受國際注視,而那時候,他已 57 歲了。《冷戰戀曲》是他繼《修女伊達》後,相隔 5 年的新作,故事同樣以二戰後的波蘭為背景,影片去年入圍康城影展主競賽環節,最終得到最佳導演殊榮。

《冷戰戀曲》表面說的雖是愛情,但離不開政治。男主角 Wiktor 是一名民族音樂學者,到處尋找原始民族的精髓,其 Mazurek 合唱團更是大受歡迎,還因此認識了女主角 Zula,二人旋即墮入愛河。無奈後來受到共產政權的壓迫,合唱團應文化部要求到東柏林表演,要大唱符合主旋律,歌頌史太林的樂曲,Wiktor 便決心逃離,即使他知道,一走可能永遠不能回頭。作為一名藝術家,豈能忍受創作自由被干涉?藝術豈能成為奉承領導人的工具?

Wiktor 從東柏林走到西柏林(那時候還沒有柏林圍牆),再輾轉到了巴黎;Zula 沒有跟他一起,繼續在歌舞團發展,漸漸從一名農家女孩蛻變成耀眼台柱。巴黎是座開放的城市,有 Wiktor 喜愛的爵士樂,然而他的藝術生涯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過份舒適的生活,對藝術創作未必是一件好事,最壞的時代,很多時候才有最好的音樂。加上連愛情都沒有,乏味的流亡生活、不同的文化背景、商業社會的運作,更難孕育出觸動心靈的樂章了。

要談《冷戰戀曲》(Cold War)之前,無可避免也得提提《修女伊達》(Ida)。兩部電影同樣由 Paweł Pawlikowski 執導,《修女伊達》是他在英國拍了多年紀錄片後,首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及成長地波蘭,所拍攝的一部黑白劇情片。《修女伊達》橫掃了不少國際影展獎項,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來名氣不算很大的 Paweł Pawlikowski,忽然之間備受國際注視,而那時候,他已 57 歲了。《冷戰戀曲》是他繼《修女伊達》後,相隔 5 年的新作,故事同樣以二戰後的波蘭為背景,影片去年入圍康城影展主競賽環節,最終得到最佳導演殊榮。

本來這個來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戲劇脈絡,加上男女主角地位上的逆轉,已足夠好看,但《冷戰戀曲》還有一個更強的賣點,就是音樂。音樂在整部電影佔很大的比重,而且十分重要。其中被政府選中的 Mazurek 合唱團,與後來深受資產階級歡迎的爵士樂,更成了一個很強烈的對比,Zula 最初演繹的波蘭民歌〈Dwa Serduszka〉(Two Hearts),後來改編成爵士樂版本,填上法文歌詞,味道截然不同,同時也反映著音樂與地域、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音樂在電影裡,也是內容的一部分。至於哪個版本更動人,則由觀眾自己體會好了。

事實上,Paweł Pawlikowski 本來就是一名爵士琴手,他對於音樂的理解、該如何運用,顯然有很深的認識,加上構圖的精細,整體可說是視、聽皆一流。而這些形式,又能與角色、人物關係、時代背景相互呼應、對照,正如冷戰可以是角色關係,同時也是時代背景。如果不是形式上與《修女伊達》有相近之處,整體驚喜肯定更大,當然,現在也已稱得上接近完美了。

要談《冷戰戀曲》(Cold War)之前,無可避免也得提提《修女伊達》(Ida)。兩部電影同樣由 Paweł Pawlikowski 執導,《修女伊達》是他在英國拍了多年紀錄片後,首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及成長地波蘭,所拍攝的一部黑白劇情片。《修女伊達》橫掃了不少國際影展獎項,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來名氣不算很大的 Paweł Pawlikowski,忽然之間備受國際注視,而那時候,他已 57 歲了。《冷戰戀曲》是他繼《修女伊達》後,相隔 5 年的新作,故事同樣以二戰後的波蘭為背景,影片去年入圍康城影展主競賽環節,最終得到最佳導演殊榮。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