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覺得有些電影你不能把它當尋常電影看,因為你知道導演追求的絕不是藝術性,娛樂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導演手裡拿著一個值得傳世,需要被廣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務是透過電影令最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他甘心捨去所有能製造歧義,有可能擴闊詮釋空間的手法,誠誠懇懇地拍一齣恁誰都完全明白的電影。這類電影也有高低之分,《五個小孩的校長》和《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娛樂性猶如樓下公園與主題公園,惟基調是接近的,《梅艷芳》就是這類電影。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看《梅艷芳》,為什麼傳奇不能複製卻必會重現?

看《梅艷芳》,為什麼傳奇不能複製卻必會重現?

常覺得有些電影你不能把它當尋常電影看,因為你知道導演追求的絕不是藝術性,娛樂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導演手裡拿著一個值得傳世,需要被廣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務是透過電影令最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他甘心捨去所有能製造歧義,有可能擴闊詮釋空間的手法,誠誠懇懇地拍一齣恁誰都完全明白的電影。這類電影也有高低之分,《五個小孩的校長》和《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娛樂性猶如樓下公園與主題公園,惟基調是接近的,《梅艷芳》就是這類電影。

常覺得有些電影你不能把它當尋常電影看,因為你知道導演追求的絕不是藝術性,娛樂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導演手裡拿著一個值得傳世,需要被廣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務是透過電影令最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他甘心捨去所有能製造歧義,有可能擴闊詮釋空間的手法,誠誠懇懇地拍一齣恁誰都完全明白的電影。這類電影也有高低之分,《五個小孩的校長》和《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娛樂性猶如樓下公園與主題公園,惟基調是接近的,《梅艷芳》就是這類電影。

為什麼要拍梅艷芳的故事?從好的方面想,香港出了一個完全土生土長的傳奇巨星,好應該把她的故事記下來,讓未能親身接觸她歌聲的下一代也知道有這個人,是香港文化的一頁,而且據說也是梅艷芳生前的遺願。想得複雜點,差不多二十年過去,物換星移,也是時候為香港具標誌性的人事定調立傳,總之以後這就是「梅艷芳」的故事,一個出身寒微的歌手如何憑天賦和努力成功,如何愛香港。電影沒有觸及的,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反正不過是歷史的偶然。

永遠選擇舞台

《梅艷芳》我看的版本是 8 月時的試映版,跟現在的公映版可能有少許出入。試映版片長 140 多分鐘,由梅艷芳四五歲在荔園表演一直拍到她的臨終演唱會。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導演努力重現了許多件梅艷芳的人生大事:參加和贏得新秀歌唱比賽、第一次入錄音室、認識劉培基張國榮、第一次演唱會、兩次重要的戀愛、拍《胭脂扣》、被掌摑、姊姊結婚、患癌⋯⋯等等。導演又很努力重現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利舞臺和舊式大牌檔等活現觀眾眼前。知道導演很努力也很有誠意,但覺得他拍得不太聰明,取材蕪雜,沒有焦點。

梅艷芳四十年的生命的確很多大事發生,如果導演大膽一點,從事件中歸納出一個主題,削去與主題無關的旁枝,電影必會比現在更流暢,更有感染力。其實現在已看見隱約的脈絡,梅艷芳幾次做的決定:找其他工作還是繼續唱歌、享受拍拖還是專注首次個唱、繼續避世還是復出、醫病還是開演唱會,每次她都是毅然選擇舞台。拍梅艷芳的故事,選擇舞台是最正路也最有力的切入點,但導演真的捉到鹿不脫角,令電影有點散修修,前半像流水賬,中段避走海外拍得太冗長,後半更節奏全失,像紀錄片多過電影,草草完場。

常覺得有些電影你不能把它當尋常電影看,因為你知道導演追求的絕不是藝術性,娛樂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導演手裡拿著一個值得傳世,需要被廣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務是透過電影令最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他甘心捨去所有能製造歧義,有可能擴闊詮釋空間的手法,誠誠懇懇地拍一齣恁誰都完全明白的電影。這類電影也有高低之分,《五個小孩的校長》和《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娛樂性猶如樓下公園與主題公園,惟基調是接近的,《梅艷芳》就是這類電影。

一生人,一個人

梅艷芳很有義氣,很重視朋友,電影一開場就拍了兒童梅艷芳會為比自己還要小的女孩拾回汽球。種種原因,電影沒有太著墨她與愛徒們的關係,除了有提到後期梅艷芳家裡一定要聚滿人,眾聲喧嘩她才睡得著,凸顯她的寂寥,這也是電影較動人的段落。電影處理梅艷芳跟梅愛芳、劉培基、張國榮以及華星總經理蘇孝良的關係都算細緻。廖子妤的表現比劉俊謙好,但大眾對梅愛芳的印象遠不如對張國榮深刻,所以她的任務是輕鬆點。至於古天樂和林家棟,我只能說我不喜歡他們的演出。寫到這裡,忽然想到,電影沒有拍到梅艷芳跟音樂創作人很深刻的交往,白只飾演的黎小田只是引子,印象中電影沒有拍到倫永亮。再想深一層,為什麼說到梅艷芳,第一個想到的是劉培基,之後可能是張國榮,而不是音樂創作人?梅艷芳如果晚生十多二十年,生於一個不只唱歌,而是會做音樂的年代,她的成就是不是會更高?有點悵然。

主角王丹妮的表現呢?我想了許久,還是決定不了。她的演出絕不討厭,但能否表現梅艷芳的神韻和魅力,又好像有點距離。她像一幅畫布,很多事情發生在她身上,跟很多人交往,但真正的梅艷芳是怎樣,除了最表層的有義氣,愛香港,她表達不了。不能推卸因為王丹妮是新人,駕馭不了複雜的角色,事實我覺得她的演戲悟性很不錯。王丹妮沒能演出梅艷芳的內心世界,反而應該因為是導演和劇本的取態。可能因為種種制肘,又或是導演的視野,電影只讓我們看到梅艷芳的一生,而不是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她的信念從何而來?她對舞台的依戀是對藝術的追求、寂寞的填補抑或什麼?她的愛情觀(而非只得情史)?她如何看待自己事業成功,戀愛不斷,卻始終未能結婚生子的命運?導演有沒有關心過這些問題?

順帶一提,我看的版本,徐天佑戲份不少,他演一個介紹日本歌星後藤(即是現實生活的近藤真彥,中島步 飾)給梅艷芳認識的日語翻譯,梅艷芳病重時他又陪她到日本再見愛人一次,不知公映版是否仍是這樣?

常覺得有些電影你不能把它當尋常電影看,因為你知道導演追求的絕不是藝術性,娛樂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導演手裡拿著一個值得傳世,需要被廣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務是透過電影令最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他甘心捨去所有能製造歧義,有可能擴闊詮釋空間的手法,誠誠懇懇地拍一齣恁誰都完全明白的電影。這類電影也有高低之分,《五個小孩的校長》和《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娛樂性猶如樓下公園與主題公園,惟基調是接近的,《梅艷芳》就是這類電影。

懷緬,但不用沉溺,因為傳奇必會重現

看電影前我已一直很奇怪為什麼沒人拿姜濤和梅艷芳來比較,兩人的出道過程和走紅速度是如此相似!看完電影後,更發覺二人極多平行之處,差不多是隔代倒映。

二人都是參加電視台第一屆的歌唱比賽贏得冠軍順利入行,一個十八歲,一個十九歲,兩個人都讀書不多,最初站在台上,一個很娘,一個很 MK,不是白鴿眼觀眾見慣見熟的國際大都會風格,很容易讓人看扁。但很奇怪,憑他們的個人魅力,很快不只大眾愛他們,連文化人都要對他們另眼相看,成了香港文化的 icon。二人都不是標準的人靚聲甜,梅艷芳的平胸硬朗五官滄桑聲線等同姜濤的肥仔底清秀但略嫌浮淺的輪廓和雞仔聲(ok,清澈但少少削的高音),以一人之力去衝擊整個行業的固有美學標準,卻又空前成功。還有還有,劉培基和花姐,劉培基是很成功的時裝設計師,但他遇上梅艷芳,香港樂壇才正式出現形象設計這個專業;花姐是很成功的節目監製,但姜濤和 Mirror 之前,她沒有做過經理人。沒有出現過沒有做過自然沒有包袱,但又有相關經驗,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新新舊舊,撞吓攞吓,就撞出奇蹟,和新的規則。

常覺得有些電影你不能把它當尋常電影看,因為你知道導演追求的絕不是藝術性,娛樂性也只放在次要位置。導演手裡拿著一個值得傳世,需要被廣為人知的故事,他的首要任務是透過電影令最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他甘心捨去所有能製造歧義,有可能擴闊詮釋空間的手法,誠誠懇懇地拍一齣恁誰都完全明白的電影。這類電影也有高低之分,《五個小孩的校長》和《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的娛樂性猶如樓下公園與主題公園,惟基調是接近的,《梅艷芳》就是這類電影。

如果你相信一萬小時理論,梅艷芳是很好的例子。尋常的十八歲,多愛唱歌,也沒可能有一萬小時的表演經驗。梅艷芳因為四五歲就在荔園表演,當她十八歲站在利舞臺,她背後已有這一萬小時的經驗,她的確比任何同齡人都 ready。姜濤小時候是被歧視被欺凌的肥仔,他沒有這些表演機會,但他參加比賽時說過,正因為沒有朋友,他可以整天宅在家看 YouTube,有時一首歌可以聽整整一年(!),不斷揣摩和模仿 MV 的舞步。梅艷芳在荔園表演是謀生,姜濤則更奇怪,是沒有觀眾沒有目的,自己一個人在電腦前儲那一萬小時經驗。奇蹟之所以是奇蹟,是冥冥中有力量要他成功。

我們永遠不能複製梅艷芳,不能找一個身材高䠷,嗓音低沉的少女,讓她學唱歌演戲,培育她做新梅艷芳,因為傳奇是天人合一的偶然,不是人為,亦不能計算。但世事就是一個循環,走到某個點,所有人事、時機、能量、星宿結合,傳奇又會出現,讓大眾窺見那美好。只是傳奇會以什麼形象出現,我們是猜不到計不到的。好像很玄?不是啊。同一個道理,另一個說法,金融世界也是一個循環,必定會有下一次爆破,下一次海嘯,但金融海嘯何時再出現?怎樣爆煲?觸發點是什麼?計得到嗎?好像暫時還未有人做到呢。

再穿鑿再八卦一點,梅艷芳和姜濤,連生肖都是一樣的呢。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