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下文簡稱《比》)公映,掀起一場關於電影拍攝格式的討論,觀眾都拭目以待每秒 120 格速度(120fps)的 3D 效果會如何。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往日少年

影視

影視

【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往日少年

【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往日少年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下文簡稱《比》)公映,掀起一場關於電影拍攝格式的討論,觀眾都拭目以待每秒 120 格速度(120fps)的 3D 效果會如何。

自從《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李安首部 3D 電影完成後,他認為 3D 是電影的未來。李安這次走得更前,在 Sony 支持下,以每秒 120 格,4K 解像度來拍新作,目前全球只有 5 間戲院能放 120 格。

台灣戲院稱 120 格為「未來 3D」,我們現在看到的 3D 電影是 24 格,之前的《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 An Unexpected Journey)是 48 格,評價好壞參半,有人認為太逼真的畫面令人有「太假」的感覺。李安這次走得更前更冒險,由於大部分戲院的器材放不到 120 格,於是李安做了 60 格及 24 格的 3D 版本,我是根據看了 60 格的版本來作評論。

60 格的 3D 效果,可以用「晶瑩剔透」來形容,畫面比較光亮,立體感很強,演員像活現眼前,感覺有點「浮」,這和電影特意以一個球場場館作為主景有關,廣角鏡頭拍攝時,前景與背景的層次特別分明,導演安排了很多演員的正面大特寫鏡頭感,人物的臉部細微部份及特技化妝(如 Kristen Stewart 飾演的 Kathryn,臉上有車禍留下的疤痕 )都看得一清二楚,個人認為「電影感」削弱了,徹底割斷對菲林微粒的任何聯想!

 

《比》的影機運動比較簡單,少用吊架(crank)及推軌(track),除了戰場上那幾幕,其他場面也少用手提(hand held)攝影,導演避免速度太快,高速的幌動令觀者目眩。

李安這趟的「未來3D 」挑戰令人敬佩,帶動對電影科技的討論——電影的發展歷史,和科技發展不可切割:無論影像或聲音,從黑白到彩色到 3D、菲林到數碼、默片到有聲片到立體聲到全景聲,每項發展都離不開科技。

要參與這場科技討論,人們得親身走進戲院感受,李安藉著這部電影,把觀眾拉回戲院。在科技日益先進的世代,電影的質素愈來愈高,科技也帶來了載體的轉變,並非一定要到戲院才可「看電影」,手機屏幕也可以看上一整天,電影公司商機多了,但新生代在戲院觀影的機會也減少了。

作為一位電影導演,必定堅持電影要在漆黑的電影院內看,李安這次的 120 格是一種回歸電影院的「宣言」。李安說過,3D 電影令他很興奮,120 格的技術,可以令觀眾更加浸沉(immerse)在戲中的世界,人跟電影的關係,能夠帶到另一境界。

馬田史高西斯首部 3D 電影《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不忙向電影先軀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致敬,反思電影藝術本源; 尚盧.高達的 3D 首作《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age)顛覆「立體」的呈現方式,兩位大師都沒有簡單地「看待」3D﹐而李安用上最新的技術時﹐他又會拍些什麼題材呢?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下文簡稱《比》)公映,掀起一場關於電影拍攝格式的討論,觀眾都拭目以待每秒 120 格速度(120fps)的 3D 效果會如何。

花了很多篇幅寫科技的東西,終於要評論《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內容。如果在投資者的角度,或者拍部大量 CG 技術的超級英雄片會更划算……至少也是部動作片吧!考驗一下觀眾的眼球,讓它運動一番,算是值回票價啊!但李安選擇了一部「文藝片」,雖然它的內容關於戰爭,戰爭場面卻出奇地少。

李安在訪問中提過,120 格太清楚,所以更加要拍「人」的故事。《比》不是李安導演最出色的作品,但選擇這個題材,是很有勇氣。開畫以來,美國的影評人有點冷待這部作品,影評網站《Rotten Tomatoes》好評指數不到一半,不難嗅到一陣「酸味」,不少人認為李安的華人身份,是不適合批判「愛國」情懷。或許《比》更適合由奇連伊士活及奧利華史東來拍,現在卻由李安做了。

《比》的結構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是難以掌握得好的電影。故事設定在2004 年,達拉斯的美式足球賽事,半場休息時安排了歌舞表演,也讓從伊拉克歸來的戰爭美雄「B 隊」和觀眾見面,這也是 B 隊連串巡迴表演的尾站。

事緣是 B 隊士兵Billy Lynn(Joe Alwyn飾)在炮火下奮不顧身營救隊長 Shroom(Vin Diesel飾),被隨軍攝影師拍下,Shroom 最終陣亡,但 Billy 的英勇行為受軍方嘉許,更將 B 隊塑造成戰爭英雄,回國後被官方安排連串的宣傳活動。

電影描述 Billy 在中場表演前後的思緒變化,思索從軍的意義,和回憶與 Shroom 並肩作戰的時刻。《比》改編自 Ben Fountain 的同名小說,藉一場娛樂 Show ﹐反思「戰爭」的意義,道出了「戰爭」的兩種不同面相:一種在戰場,一種在現實社會。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下文簡稱《比》)公映,掀起一場關於電影拍攝格式的討論,觀眾都拭目以待每秒 120 格速度(120fps)的 3D 效果會如何。

這部 120 格 3D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赫然是一個由手提攝錄機拍攝,質素頗差的錄像畫面,頗為諷刺。片段是戰場上 Billy 營救 Shroom 的情況。電影的 timeline 從朝早 B 隊出發到球賽,經歷中場表演,到賽事完結,當中發生了很多事情,有關於戰場上和 Billy 姐姐的 flashback。

在球場中「發生」的事情不少:包括 B 隊抵達時的接待﹑簡單的記者會﹑4 節的美式足球賽﹑中場休息時 B 隊配合 Destiny's Child 的歌舞表演,以及隨隊經理人 Albert(Chris Tucker 飾)正不斷為B 隊洽辦電影改編版權,而 Billy 正考慮姐姐 Kathryn 的退伍提議,同時他對場中一位漂亮的啦啦隊員萌生好感……《比》看似很散亂,但思維是很複雜的,它是要用一場球賽的時間來讓 Billy 見識現實世界,迅速成長,難度便更高。

現實世界比戰場更複雜:B 隊雖被塑造成戰爭英雄,但群眾並不關心這些;戰爭彷彿與他們無關,例如足球員只關心軍人用甚麼類型的槍械及其殺傷力﹑石油公司老闆感謝美軍在中東開闢戰場,為石油而戰,更說彼此有其同目標。

架設舞台的工作人員嫌軍人動作慢阻礙工作,初生口角繼而動武﹑口不擇言的觀眾出言不遜,拿「軍中的同性戀」作話題羞辱軍人﹑ 球隊老闆大幅壓低電影版權價錢……凡此種種都說明了美國人如何看待這場好像「事不關己」的戰爭,令軍人懷疑到底為誰而戰,他們值得為這群醜陋的美國人犧牲嗎?

李安批判美國人的輕蔑,直接令「愛國」變得毫無意義,將道德思考加諸在 B 隊這群才 20 出頭的年輕人身上,也太殘酷了。畢竟他們仍是大孩子,見到欖球忍不住要露兩手,吃大量的肉類,飽了便提槍上戰場廝殺。對 Billy 來說更複雜,因為他是替姐姐出頭而闖禍後,為逃避刑責才入伍,他的人生還沒空檔思考什麼是愛國,已經身在前線。因緣際會,未成長已先成了英雄。

反而,戰場上的人生比較簡單,有肝膽相照,敵愾同仇的隊友,Shroom 陣亡,大家傷心欲絕。回到家鄉,不由自主地被封為英雄,同時也被當成官方宣傳工具,富商 Norm(Steve Martin飾)告訴大家,「美國精神」還得靠商業包裝。

《比》有很強的批判性,一場關於戰爭的思辯。李安拍出了美國人不願承認的事實,他用了另一個「美好的」角度來寫「戰爭病」 ——在《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中,軍人William (Jeremy Renner 飾)面對超市內琳琅滿目的貨品一臉茫然,發現不能重新適應現實生活,寧願回到戰場。李安讓 Billy 畢直地站在 Destiny's Child 舞台中想清想楚,打清退役的念頭。

犧牲了的 Shroom 的精神引領著他,令 Billy 明白當一個軍人的意義——就是和戰友共同進退!這個結局看似很勵志,在Billy 眼中,豪華轎車變成軍車,和啦啦隊女孩情投意合,她會等他凱旋歸來,一切既單純又殘酷。

李安還不忘來個自嘲,經理人 Albert 與 B 隊同一陣線, 拒絕了富商的低價版權費,他說不惜去到中國,也要為 B 隊爭取高價電影版權費。今天中國已是荷里活影圈重要的投資者,他日難保由中國人付錢拍攝大美國主義電影,商業行為消除了彼此的分歧。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下文簡稱《比》)公映,掀起一場關於電影拍攝格式的討論,觀眾都拭目以待每秒 120 格速度(120fps)的 3D 效果會如何。

請讚好 SPILL Facebook 專頁,如想緊貼最新資訊,可於「已讚好 / Liked」選單內點按「搶先看 / See First」。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