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3 年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 )開始,經過 2014 年的《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The Purge: Anarchy)到第三集《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The Purge: Election Year),喜見編劇及導演 James DeMonaco 一步一步地深化主題,《大選狂屠》趁著美國總統大選年推出,頗有撥亂反正的意味,片中總統參選人女參議員 Charlie Mitchell 主要政綱,正是廢除「殺戮日」(The Purge),而支持 The Purge 的建制派陣營,被導演描繪成一群像極端邪教信徒,「殺戮日」已經提升為一種信仰。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撥亂反正

【影評】《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撥亂反正

從 2013 年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 )開始,經過 2014 年的《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The Purge: Anarchy)到第三集《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The Purge: Election Year),喜見編劇及導演 James DeMonaco 一步一步地深化主題,《大選狂屠》趁著美國總統大選年推出,頗有撥亂反正的意味,片中總統參選人女參議員 Charlie Mitchell 主要政綱,正是廢除「殺戮日」(The Purge),而支持 The Purge 的建制派陣營,被導演描繪成一群像極端邪教信徒,「殺戮日」已經提升為一種信仰。

Charlie Mitchell 民望高企,是當選熱門,她正直,要贏得光明磊落,拒絕旁門左道的方法,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特別是她年幼時曾目睹家人在「殺戮日」被殺,她是以政策受害人身份發聲。導演創作了前兩集冷酷無情的世界,今集卻仍然相信從制度中改革,選民的覺醒,才可用集體力量廢除 The Purge,顯然他也是位理想主義者,不過他不忘提醒大家,社會受壓迫的一群,已慢慢凝聚力量,準備反擊,而倡議「以暴易暴」的力量,會更易獲得被壓迫者的認同。

《國定殺戮日》系列像為社會把脈,第一集(故事背景是 2022 年的美國)The Purge 看似行之有效,立法的「原意」是讓市民有宣洩不滿的渠道,因為政府認為人類本性崇尚暴力,適當的殺戮行為,有助平衡心理,The Purge 同時為社會清洗帶來負擔的人(窮人及老弱傷殘者),促進美國繁榮進步。

從 2013 年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 )開始,經過 2014 年的《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The Purge: Anarchy)到第三集《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The Purge: Election Year),喜見編劇及導演 James DeMonaco 一步一步地深化主題,《大選狂屠》趁著美國總統大選年推出,頗有撥亂反正的意味,片中總統參選人女參議員 Charlie Mitchell 主要政綱,正是廢除「殺戮日」(The Purge),而支持 The Purge 的建制派陣營,被導演描繪成一群像極端邪教信徒,「殺戮日」已經提升為一種信仰。

The Purge 政策完全向社會既得利益者傾斜,潛台詞是,制定法例的議會,完全漠視弱勢社群的聲音(香港人是否有同感),第一集《國定殺戮日》以一場豪宅區內的鄰里殺戮告終,極具諷刺性:中產階級內的歧視和敵意可能更濃。

只有一個角色貫穿三集《國定殺戮日》,就是逃命至 James Sandin 家中的黑人流浪漢(到了今集才知他名叫 Dante Bishop) ,他死裡逃生,一年後在《全民瘋殺日》中,成了地下武裝份子首領,當時 The Purge 已經耳濡目染,被當成有效的政策,《全》中的弱勢社群更形絕望,長期病患的老伯伯甘願賣身給富人殺戮集團,成為獵物,換取金錢,冀能改善家人生活。

從 2013 年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 )開始,經過 2014 年的《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The Purge: Anarchy)到第三集《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The Purge: Election Year),喜見編劇及導演 James DeMonaco 一步一步地深化主題,《大選狂屠》趁著美國總統大選年推出,頗有撥亂反正的意味,片中總統參選人女參議員 Charlie Mitchell 主要政綱,正是廢除「殺戮日」(The Purge),而支持 The Purge 的建制派陣營,被導演描繪成一群像極端邪教信徒,「殺戮日」已經提升為一種信仰。

《全民瘋殺日》的故事發生在《全民瘋殺》的兩年後,亦從個人仇恨開展:前警員 Leo Barnes 在殺戮日晚上駕著防彈汽車,等待潛入開車撞死他女兒的「兇手」家中報仇,但一晚的經歷令他改變了想法:報仇原來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在《大選狂屠》中,Leo 成了 Charlie Mitchell 的近身保鑣,負責她的人身安全,因為預料政敵會在 The Purge 時殺她。The Purge 在這 4 年間唯一的「民主」進程是廢除高級政府官員不能殺的條例(明顯為今集故事而設)。

首集 The Purge 是種宣洩,次集提升為政策,今集再提升至洗腦式的信仰,有遊客遠渡而來,參加所謂的「殺戮日旅遊」,他們認為 The Purge 是美國民主精神的最佳實踐……實情是社會已經病入膏肓,把許多不正常的行為正常化,甚至當成政策。

《大選狂屠》是 James DeMonaco 在敲響喪鐘,提醒我們已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嚴重撕裂的時代,是徹底反省的時候。Dante Bishop 也在改變中,他感召了不少志願者,在「殺戮日」保護弱者,另方面他在策劃暴力抗爭,目的是為 Charlie Mitchell 當選清除障礙,而因緣際會,拯救了Charlie Mitchell﹐正是 The Purge 的受害者:黑人小商戶及墨西哥移民 Marcos,尤其是 Marcos 仍然懷緬美國夢,全力支持 Charlie Mitchell ﹐《大選狂屠》雖然呈現了社會很多陰暗面,但骨子裡是積極樂觀(甚至有點老派),相信團結就是力量。

從 2013 年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 )開始,經過 2014 年的《國定殺戮日:全民瘋殺》(The Purge: Anarchy)到第三集《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The Purge: Election Year),喜見編劇及導演 James DeMonaco 一步一步地深化主題,《大選狂屠》趁著美國總統大選年推出,頗有撥亂反正的意味,片中總統參選人女參議員 Charlie Mitchell 主要政綱,正是廢除「殺戮日」(The Purge),而支持 The Purge 的建制派陣營,被導演描繪成一群像極端邪教信徒,「殺戮日」已經提升為一種信仰。

請讚好 SPILL Facebook 專頁,如想緊貼最新資訊,可於「已讚好 / Liked」選單內點按「搶先看 / See First」。